王双喜:药都大地的“绿色卫士”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王双喜,1980年9月生,家住亳州市谯城区,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人之一,个体经营户。十多年来,王双喜坚持组织抢险救援、爱心送考、普法禁毒、文明旅游、疫情防控、交通安全、垃圾分类、情暖春运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协会帮扶环卫工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体。

2009年他发起“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项目,带头开展护卫“母亲河”系列活动1200余场次,捡拾(打捞)垃圾100多吨,项目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他先后荣获全国第八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全国生态文明奖、全国最佳公益标兵、安徽慈善楷模、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他发起的“相约花戏楼 最美药都行”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典型。

王双喜带领志愿者在涡河岸边清理垃圾。

母亲河畔的“美容师”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举国抗震救灾,那时我捐出了1000块钱,尽管不多,但这钱是我半年攒下的。”王双喜回忆说,从此他便走上了公益之路。

王双喜是土生土长的亳州人,从小生活在涡河岸边,常常坐在岸边听抗美援朝志愿军退伍老兵爷爷讲抗美援朝浴血奋战的故事。“涡河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美丽、清澈的,是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地方,当发现她的美丽不再的时候,真的很痛心。”王双喜对涡河的感情像是孩子对母亲一样。

自2009年以来,王双喜每到周末便到涡河岸边捡拾垃圾,当起了河道美容师。刚开始的时候,他拉着他的几个朋友,也就三四个人,他们用竹竿、网兜打捞河里的塑料盒、塑料瓶、枯枝烂叶等,有时还租用别人的船去涡河中清除杂草和漂浮物。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王双喜还自费印制宣传单,向附近居民宣传大家要一起保护“母亲河”,但有的群众不理解,认为他们是搞“传销”的,都是“神经病”。面对误解,王双喜没有退缩,他就带动家人一起做公益,又喊了一起做公益的朋友带动家人加入到队伍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健身+公益+环保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每周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

截至目前,王双喜发起的“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活动已开展1200余次,直接参与近12万人次,捡拾垃圾废弃物100余吨,累计护卫“母亲河”两岸环境的徒步里程约1.8万多千米。2018年,“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项目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6日,王双喜在济广高速亳州南收费站附近首创垃圾挑战赛,此举极大激发了广大志愿者的热情。挑战过程中,志愿者们团结协作,分工配合,利用耙子、铁锨、垃圾夹等工具清理路边垃圾,挑战结束后,看谁清理的垃圾最多、最干净。在王双喜的带领下,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后来又多次开展垃圾挑战赛,还带动市区很多单位参赛并延续至今。每清理一片垃圾,就是在打扫自己心灵的一角,“垃圾挑战”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挑战,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王双喜带领志愿者在向商户宣传垃圾分类。

秸秆禁烧的“吹哨人”

亳州是农业大市,以前每逢午季、秋季农作物收获之后,当地群众就喜欢把地里废弃的秸秆付之一炬,一烧了事。秸秆焚烧后会产生大气污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还极易引发火灾,甚至影响交通安全。看到这些弊端后,2012年,王双喜就带着志愿者们沿着小洪河向两岸村民宣传秸秆禁烧的好处,告诉他们禁烧秸秆不仅有助于环保,把秸秆收回家还可以喂养羊、喂牛。但村民们多年养成的习惯,一下很难改变,有的人背后说他“多管闲事”“吃饱撑得”,王双喜听说后非但没有放弃秸秆禁烧宣传,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一直宣传下去的决心。即使现在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展秸秆禁烧,王双喜依然带着他的团队,奔赴在秸秆禁烧一线。

除了秸秆禁烧,垃圾分类在亳州也是王双喜倡导发起的。2018年,王双喜到上海游玩,他第一次听说到“垃圾分类”,当时觉得很新奇也很有必要,回来之后他就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第一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近年来,王双喜组织40余次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活动,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理念,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21年,王双喜作为谯城区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的提案,得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亳州市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双喜带领志愿者助力疫情防控。

“疫”路相伴的“红马甲”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王双喜坐不住了,主动请缨抗疫,带领协会志愿者们投身这场无声的战“疫”。为了能安心战“疫”不分心,他关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店铺,员工工资照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战“疫”行动中去。

2020年2月4日下午,王双喜带着他的喷雾消毒机,来到谯城区废弃口罩专用回收站,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在“嗡嗡嗡”的机器轰鸣声中,开始对回收的废弃口罩喷洒药物消毒。回收站消毒后,紧接着,他又赶往汤陵社区的被隔离村为群众开展喷洒药物消毒工作。王双喜不仅个人捐赠了2万余元的物资,还募捐口罩、防护服等近20万元物资捐助给社区、医院、警察、交通、环卫站等一线人员,连日的劳累,让王双喜的老毛病肾结石又发作了,他捂住肚子继续干,直到被志愿者硬扶进医院才做了手术。他身着防护服、手持喷雾消毒机的照片和视频在当时网络上广为传播。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王双喜带领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一直不断坚持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在银行、超市、车站、农贸市场等密集人群区域开展疫情防控系列活动,提醒未佩戴口罩外出的居民戴上口罩安全出行……王双喜和志愿者们不怕疫情,深入群众,进行疫情排查和防疫宣传工作,成为疫情防控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14年来,王双喜以一种燃烧自我,奉献社会的精神在公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蒋海涛 审校:丁静

发布:亳州头条客户端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