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涡河边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涡河于亳州人来说,是母亲河!

泱泱涡水孕育出了无数灿若星辰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亳州是老庄故里、华佗之乡;曾有曹操驰骋天下、张良运筹帷幄;陈抟通易能预、曹植七步成诗……

闲庭信步于涡河之畔,当年商贾天下的帆影、逐鹿中原的鼓角已远去。泱泱涡水穿城而过,文化古城和产业新城交相辉映,洋溢着久远和新鲜的人间烟火,见证了一代代亳州人的流金岁月。

中原地区一条古老的河流

涡河,是淮河第二大支流(第一大支流为颍河),地跨豫皖两省,历来是豫、皖间水运要道。

市博物馆涡河文明展厅,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编绘的涡河流域示意图,醒目的曲线标注着涡河流向,她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自谯城区牛集镇安溜村进入安徽流入亳州境内,最后于蚌埠市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河段长380公里,流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流经亳州境内长近180公里。

涡河,是中原地区一条古老的河流。据史料记载:“涡为洵。”晋郭景纯注云:“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也,本作过,省文为涡,义取漩流也。”涡河之名即由此得之。

但对于涡河名称的由来,至今仍然是一桩悬案。流行于民间的传说有两个,一则说为纪念大禹治水时曾用一口大锅镇住了兴风作浪的恶龙,取“锅”的谐音为涡河(也有说谐音源于老子用炼丹锅镇水防止河水泛滥);一则说谐音取自于“过”,东夷寒浞的两个儿子有过氏、有戈氏部落霸河灭夏,而被后人称为“过河”或“戈河”。《汉书地理志》载:“涡河,戈也。”后来涡河写作“过”或“戈”,即夏朝有过氏和有戈氏在此居住之地也。汉以后至南北朝,“涡”就写作“过”,唐宋以后就写作现在的“涡”。

《蒙城县志》也认为:涡河,古称过水,《水经注》:“阴沟始,乱荡荡终,别於沙,而过水出焉。”

一池涡水,千载文明,不管她的名字由何而来,这条河流都滋养了曹操这样雄才大略文武兼备的一代枭雄,孕育过老子、庄子等大智先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俯瞰亳州,涡河像母亲一样,绕城而过,与亳州紧紧相拥,哺育着古城千里沃土,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泱泱涡水孕育灿烂文化

一座有历史的城市,都有一段有特色的街区,而亳州的北关历史街区正位于涡河之畔,这里有名人掌故商贾繁华的过往,更有美食飘香人头攒动的今夕。

北关历史街区是亳州人的老街,老街濒临涡河,历史久远。涡河上连惠济河,直达宋都汴京,下通淮河,水运发达。赵宋年间,亳州成为重要的交通贸易枢纽,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大街小巷多达一百余条,俗称“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被誉为“小南京”。

《亳州志》载:“百货辇来于雍梁,千樯转输于淮泗。”“豪商富贾,比屋而居,高舸大船,连樯而集。”北关一带,客商云集,会馆林立。

走进老街,明、清建筑的古老街面,木制砖瓦屋,前铺后坊的老房子交错排列在两旁,静卧在那里向人们吐诉着自己昌盛的经历,处处都有时光停留的痕迹。

老街住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驻守在这条时间的长河里,容颜虽老,芳华仍存,静谧的模样,沉淀着老亳州人的记忆和情感。

北关历史街区现存文物古迹115处,数百年来,位于涡水南岸的花戏楼,见证了老街曾经的兴衰,凝聚着一城的精华。

清朝年间,涡河上时常回荡着浆声、水声以及外地口音的寒暄声,各地的商船忙碌地驶进码头;岸上的客栈、店铺、作坊里,不时踱出意气风发的商人,他们呼朋唤友,出入酒楼茶肆,其中,花戏楼就是他们最爱去的议事、休闲之地。

花戏楼又名“大关帝庙”“山陕会馆”,是明清时在亳州经营药材的山西、陕西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历经几百年的历史风霜,留下“三绝”:正门前的两根铁旗杆以及巧夺天工的砖雕和木雕。

如今,戏楼下已不见了穿长衫、戴礼帽的客商,也没有了背背篼的渔民,只留下蔚为壮观的戏楼矗立在涡河畔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沿涡河一路向东南,出谯城,往东南百余里有一片水网密布的腹地,便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道教祖庭——天静宫。

天静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枕山抚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是领略道教文化理想之所。建筑规模宏大,红墙加琉璃瓦,俨然有皇家气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而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学说和思想,老庄被称为道家之祖,后世称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老庄哲学”。

伴随着涡水的缓缓流淌,老子的思想也随之浸润到蒙城,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的一代圣哲庄子便生于斯长于斯,位于蒙城县东郊涡河边的庄子祠是最直接的见证。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或许就是庄子闲游在家乡涡河边,看到有鸟掠过水面而慨叹出的千古名句。

庄子祠始建于宋代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东坡为之作《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

明朝天顺年间,被洪水淹没,后多次重建修建。说到庄子,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祠里“梦蝶楼”的设计主要出自这个典故。

眼下初冬时节,掩映在各种树木丛中的庄子祠层林尽染,犹如五彩画卷,庄子祠内逍遥堂、梦蝶楼、鱼池桥、观鱼台、五笑亭等景观引人入胜。

桥接两岸串起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涡河两岸的风光亦是美不胜收。

行走在涡河两岸,蜿蜒曲折的沿河小路、高低错落的各种树木、视野开阔的亲水平台、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如今的涡河,已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新地标,一条集文化、经济、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带,让古老而又年轻的亳州城活力四射。

每天早晨,随着晨练的人陆续赶来,河岸开始热闹起来。你在岸边享受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魏武大道桥、灵津渡大桥、大地桥……闲适的亳州城,竟然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桥。有些“老桥”已跨越半个世纪,有些“新桥”尚不足“一岁”,还有的“桥”在水下。

魏武大道桥,原来叫涡河人民大桥,其实它还有个外号“大洋桥”,亳州人都喜欢这样亲切的称呼,已年过半百。涡河把亳州城分为南北两部分,而在1969年“大洋桥”竣工前,当时的亳州境内没有一个像样的桥,要么是木桥,要么是砖桥,规模小,承载能力也很有限,当时涡河两岸人的来往主要靠的是摆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洋桥”在亳州城南北交通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涡河两岸人民的往来带来的交通便利,几十年来一直被这里的市民津津乐道,称其为承载着亳州几十年记忆的标志性建筑并不为过。

灵津渡大桥是在原涡河“灵津渡”渡口也就是“浮桥”附近兴建的。据《亳州志》记载,当年宋真宗来亳,龙船在城内涡河古渡口靠岸,真宗应邀赐该渡口为“灵津渡”,后来这里发展成为亳州的商业中心。为了方便两岸往来,这里先后建过木桥、浮桥。1998年,市政府在“灵津渡”旧址附近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沿用旧名,仍称“灵津渡大桥”。

亳州因河而兴,桥梁因河而建。商合杭高铁跨涡河特大桥、涡阳四桥、蒙城涡河五桥……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座座大桥在涡河上架起,一条条隧道穿河而过,串联起百姓的幸福生活,既是岁月的留影,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

几许故事,几多春秋!静谧而悠远的涡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亳州儿女,见证着古城亳州的千年沧桑,也见证了亳州日新月异的发展。

亳州人顺水而居、向水而生,世代畅享近水、亲水、乐水的诗意生活,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幅沁人心脾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一如涡河岸边那棵古银杏树下美丽的传说,水与生活、人与自然,浑然天成。

家住涡河边,满满幸福感。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