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琴书:声声乡音,唱不尽缕缕乡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去年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蒙城琴书”,用蒙城方言演唱,唱腔紧凑,不拖沓,有着独特的本地风味。

蒙城琴书源自安徽琴书,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蒙城本地的语言、风俗、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蕴含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把琴竹敲到今

左手打快板,右手持琴竹,时而敲击一下扬琴琴弦,口中飘出抑扬顿挫的唱词;旁人手持二胡伴奏。周围,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或立或坐,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者,有的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小声哼唱,人群中不时响起阵阵喝彩声……这,就是蒙城琴书的表演现场。

蒙城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段素兰,1966年生人,自幼跟随父母外出演唱戏曲,因自身资质较好,后继承父母衣钵,成为琴书艺人。段素兰十二岁即登台演出,后又参加文化馆曲艺培训,蒙城县文化馆新馆建成后,她在馆内开办蒙城琴书培训班,培养新人,传承技艺。至今,她已传承蒙城琴书达四十年之久。

段素兰是第四代蒙城琴书传承人,一百多年来,段素兰的祖辈父辈们,博采众家之长,将琴书技艺与家乡风土人情融会贯通,结合乡音、钻研唱法、潜心创作,形成了鲜明的蒙城特色琴书流派。如今,段素兰和她的团队每次演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下,都会吸引众多戏迷前来观看。

本土特色风味浓

蒙城琴书采用蒙城方言演唱,唱腔上与其他地方琴书不同,有着独特的本地风味。蒙城是中国曲艺之乡,蒙城琴书在蒙城申报中国曲艺之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段素兰介绍,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演唱技巧不尽相同,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唱的时候,分为贯口、连环口、小口和大口,大口小口错落有致,大口令人身临其境,小口让人屏息倾听。

蒙城琴书的曲目以长篇为主,也有中短篇,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作品有《罗纱记》《龙凤配》《十把穿金扇》《天宝图》《那个啥》等。

早年间,蒙城琴书主要满足逢春耕、赶庙会时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时代在发展,段素兰也一直不断创造新的曲目,如今的蒙城琴书,在保留着原有的方言俚语和独特韵味的同时,在内容创作上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的需求。2020年,段素兰的弟子张佳慧凭借新编琴书《那个啥》,在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百年曲艺待传承

蒙城琴书在旧时代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蒙城琴书的艺术魅力得到较好发扬,并建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其他民间戏曲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和弘扬出现新的窘境,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年轻人马上就不懂琴书喽。”段素兰话语里带着些许遗憾与惋惜。她表示,当下很多人对琴书缺乏认识和了解,究其原因,段素兰认为,首先是学习难度较大,艺人成才周期较长;其次是演出机会少,收入不稳定,部分琴书专业演员、艺术人才转行成为当下趋势;还有就是琴书是民间乐曲,随着社会发展,受众欣赏兴趣更加多样化,文化娱乐内容丰富多彩,导致观众流失较多。

面对萎缩的琴书市场境地,段素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多多关注传统文化,只有更多地关注和喜爱,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个非遗项目。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