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粮种好粮 筑牢“皖北粮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出台《若干措施》,实施十大行动

多种粮种好粮 筑牢“皖北粮仓”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近日,《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若干措施》出台,我市将实施“规划引领”“种业振兴”“订单农业”“主体培育”等十大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以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种业发展为核心,以培育规模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支农政策水平,强力推动惠农政策落实落地,持续稳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真正让农民种好粮、多种粮、有钱挣、得实惠。

在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农机手正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

农业发展,规划先行。我市将实施“规划引领”行动,制定《亳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细化粮食安全、优质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举措,提升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11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505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占比由81%提高到90%,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市将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大育种攻关力度,培育推广优质品种,依托涡阳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蒙城县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大力发展适宜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强化试验示范,打造一批粮食高产攻关田,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若干措施》明确,到2025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抗逆、优质新品种3个。扶优扶强种子企业,鼓励和支持育种能力较强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协作攻关,加快种业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育制种大县建设,强化种业企业“双招双引”,优化现代种业发展格局,推动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确保良种自主供应能力。  

我市将实施“订单农业”行动,坚决完成每年省下达我市的粮食种植面积任务,出台亳州市粮食大豆生产目标,将粮食面积目标任务落实到主体和田块。推行订单式生产,依托粮食加工头部企业,按照县域内选用同类型品种不突破5个,每个乡镇选用2个,每个种植主体选用1个的要求,建立订单生产基地,实行“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促进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由550万亩发展到610万亩,占比由83%提高到92%;粮食亩产由392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其中,小麦亩产由484公斤提高到493.7公斤,玉米亩产由395.2公斤提高到403.1公斤,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和效益提升。 

支持种粮大户增加种植面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要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我市将实施“主体培育”行动,支持种植经验丰富、经营能力强的种粮户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经营规模。优先将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发展成家庭农场,规范提升涉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25年,全市30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2000个以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稳定在2万个左右。到2025年,选树省级种粮大户30个、省级家庭农场20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立足种粮实际和产业发展要求,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到2025年,全市培训高素质农民4.8万人。

实施“服务提升”行动。我市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围绕粮食生产各项环节,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购销主体等上下游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全托管”模式,开展“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服务,实现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到2025年,粮食生产“全托管”面积由90万亩发展到160万亩。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把农户“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逐步转变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机制,促进社会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延伸,实现生产资料集中采购、机械作业统一进行、先进技术集成应用、优质优价订单收购。

让复式智能农机更多显身手

实施“科技强农”行动。我市将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粮食产业短板,在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团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科技特派员标杆点、科技特派员样板点和科技特派员稳定帮扶点。依托“金融特派团”“农技特派团”等,推广“优质强筋小麦”“高蛋白大豆”等新品种、“绿色防控”“测土配方”等新技术、“数字植保”“智能农机”等新装备、“股权联盟”“复合种植”等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科技特派员稳定在120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加快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无人农场,将安装定位系统、传感器等物联网智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抓好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工作,强化技术培训指导,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产示范创建,加强农田产地环境管理,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技术推广,切实提升土壤地力。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以上。

实施“机械强农”行动。严格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引导农机户、农机化服务组织购置大型复式机械,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中心、高标准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模式。到2025年,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由15%提高到30%,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5%,新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2个、粮食烘干中心32个、高标准农机综合示范基地9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6个,实现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字化。

推广“一块田”破解“连片难”

我市将实施“标准地”改革行动。我市将坚持“集中治理、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最后一米”、机井排查、“一块田”改革、农田土壤质量提升、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相结合,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提高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由2250元逐步提高到3000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97.4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4万亩,确保“农田变良田”。

我市将大力推广“一块田”改革,每乡镇选择一个村开展“一块田”改革,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破解耕地“连片难”问题。到2025年,全市“一块田”面积达24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确保规模经营模式稳步发展。

实施“强链补链”行动。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集粮食生产、购销、储备、加工于一体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粮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挥粮食加工业“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作用,把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到2025年,全市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18个发展到26个,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达500万吨,粮食加工产值达200亿元,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大力发展粮食类“知名品牌”,支持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到2025年,粮食类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由48个发展到70个以上。打造一批小麦、大豆等知名皖粮品牌。到2025年,“安徽好粮油”“中国好粮油”产品稳定在10个左右,确保市场品牌占有率。

落实惠农政策让种粮“不差钱”

不仅要种好粮、多种粮,还要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我市将实施“政策惠农”行动,以“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为导向,严格落实重粮惠农财政政策,发挥政策保障和激励作用,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持县区统筹有关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支持300亩以上粮食生产主体、经营模式创新、农机购置、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一块田”改革、病虫害防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贴等,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我市出台《关于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管养用支持政策》,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步伐。落实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促进种植保险提标扩面,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强化金融支粮政策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裕农通等信息化平台,引导银行对涉粮主体实行“增信增贷、随需随贷”,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扩大信用贷款规模,降低涉粮主体融资成本,保障涉粮主体资金需求。支持融资担保公司对种粮主体10万元-300万元生产经营贷款执行担保费由0.8%降至0.5%。落实配套用地政策,各县区每年应安排不少于5%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仓储等粮食产业发展。各县区对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的粮食生产等重点项目,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确保农业发展用地需求。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