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千年古镇城父静矗涡河畔,残砖碎瓦、遍地遗迹承载着曾经的荣耀。
青凤岭上,仿佛还有原始祖先穿着树叶在奔跑;铁营小村,考古人员林间河畔忙把战国铜剑寻找;章华台旁,再也不见楚王喜爱的婀娜细腰;仙女救难,孤堆传说说遍古镇老老少少;大汉头颅,子房老家一墓知汉朝;黄袍加身,南巡路上龙不入涡恐蛙声美梦扰,回龙寺旁百尺渡口依旧热闹……
叹往昔,繁华已落尽留下遍地宝;
看今朝,古镇焕新姿享岁月静好。
四女孤堆遗址 吴宛谕 摄
千年古镇,遍地历史古迹
出亳州市区,一路向东南,涡河在城父镇百尺河村入境,颇具传奇色彩的赵王河也在这里汇入涡河;自城父镇西南蒋槽村入境的漳河,河道蜿蜒曲折,犹如娇羞的女子,穿过集镇后,也奔向了涡河;春秋时期称为濮水的芡河、古水道乾溪沟等,也在这个古镇里流淌。
河流纵横,从远古走来的水,流向了大地,滋润了农田,更浸润了古镇文化,而城父的历史从史前文明延续至今,就如这汤汤涡水一样绵绵不绝……
现代的城父镇,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约35千米,省道309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古时的城父,称“夷”,又称城父寨,系春秋时期楚王“陪都”,春秋名将伍子胥、西汉军事谋略家张良等均出于此。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城父留下众多古迹,境内拥有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人生活居住的后铁营遗址、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青凤岭、春秋名将伍子胥的庄堌遗址、楚国望花台遗址、章华台遗址;有汉代大型古墓葬庙台子遗址、汉张良张门楼墓群遗址,以及长达8千米之余的古城墙遗址和宋太祖赵匡胤南巡休憩之地回龙大寺……
一个镇上,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历史古迹40余处,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享有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和千年古镇的称号。
东流不尽的涡水,穿过生活在这里一代代人的青丝和白发、喜怒与哀乐、梦想与奋斗……
寻常巷陌,诸多美丽传说
每天,309省道穿镇而过的城父,车流不息,写有“城父古城址”的纪念碑立在省道与集镇张良大道交会处的街角,石碑所在的位置,就是“城父古城”的中心位置。
城父古城面积170万平方米,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城父先后归属陈国、楚国。沿着“城父古城址”石碑所在的这条街, 向北走约一公里再向东走约一公里,穿过后铁营村,便是后铁营遗址,这里曾是西汉铸铁场,遗址位于漳河北岸,面积6 万平方米,是亳州市已知遗址中年代最早的地方,距今6000—6500年,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
1993年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安徽大学第一次对后铁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各类陶器、玉、石器等大量远古时期文物。业内人士认为,后铁营史前遗址的发现,使城父镇的历史超过“商都于亳”的亳州,也成为这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印记。
传说古城父里外共筑有三道城墙,人们称其为“三道紫禁城”,然而这三道城墙只有第二道在史料中有所记载。第一道城墙南到现在城父镇的关桥村,北到张门楼村,东到义门镇。第二道城墙在《左传》上有记载,南北4公里,东西2公里。第三道城墙村民们称其为“寨墙”,周长3公里,位于集镇的中心位置。
在城父,“仙女救难”的传说可谓人人皆知。在后铁营村西北约400米处的柏树林中,掩映着四女孤堆遗址。相传,古时城父曾发大水,玉皇大帝得知后,派了五位仙女手捧黄土去救城。来到城父后,仙女们看见风流神仙吕洞宾站在城墙上小解,害羞地急急弃土而去,遂在原野里留下五个土堆。以后每当洪水泛滥时,城父的老百姓都跑到这五个土堆上避难。后人为纪念这五位仙女, 分别称为四女孤堆和一女孤堆。
静静地依偎在涡河南岸的古建筑回龙大寺,古朴优美,风格奇异。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乘船沿河南巡到此,问此河是什么河?答曰:涡河。太祖犯疑:龙不入涡(谐音锅),入涡必亡。遂下令随从不可前行,住一宿即返。后人为纪念赵王南巡,建回龙大寺。
在城父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广为流传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也侧面反映了当地灿烂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
章华台遗址 丁圆 摄
时光漫漫,静享惬意生活
行走在城父多处历史遗存附近的时候,那微微飘来的冬意,显然把自己融入那一片片古朴和厚重之中了。放眼望去,这些少了刻意的雕琢、还原着历史的厚重的古迹旁,新出的麦苗随风舞动,寥廓而充满生机。
一年年,肥沃的土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里就被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小麦、优质棉以及黄豆、玉米等农作物质产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经意间体味着古镇的文化味道,诉说着古镇带来的自信与荣耀,这不是刻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也是古镇展现独特魅力、吸引众多文人墨客怀古凭吊的缘由。试想一下:一个古镇假如缺失了文化气息,那又怎能被世人称道和向往呢?
犹记得2016年5月4日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站联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城父后铁营遗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在当时居住区开探方,将取样的标本,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当时的生产面貌和生活环境。结合前文所述的第一次发掘,从这里出土、陈列在亳州博物馆的“盆盆罐罐”,可以想象到远古时期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都足以证明这是一片宜居的土地。
漫步在镇上,随处找了一家小饭馆临窗而坐,最有名气的变蛋是少不了的,独具风格的苔干炒肉丝,肉烂有韧、香辣够味的干煸鸡,三肥七瘦、葱姜相伴的白汤丸儿,在清茶缕缕淡香里耐心等上十几分钟,让思绪飘飞在天地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自己也便陶醉在古镇人们悠闲生活氛围里了。
在千年古镇里走一走,深觉在这里生活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