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传承人守正创新 让“非遗”古技艺迸发新活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老龙王打坐龙台……真好比万把钢刀扎胸怀。”近日,在谯城区观堂镇,市级“非遗”项目观堂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张新闻正在家里排练皮影戏节目。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22岁的张新闻手里,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技艺迸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芒。

“打记事起,我就跟皮影戏打交道了。家里祖传的皮影戏手艺,从五辈太爷那里就开始了,距今已有100多年。”张新闻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着爷爷玩皮影、学唱戏,12岁时开始学着雕刻、制作皮影,演唱曲目、操作皮影,皮影占据了他的童年时光和少年时光,他痴迷其中也乐在其中。

在幼年的张新闻看来,皮影戏就跟动画片一样,看着特别好玩。“一个人能把所有剧中人物唱得淋漓尽致,手里的动作能把男女老少的动作表现出来。”张新闻说,皮影戏让皮影人物化、戏剧化,要把它演活需要好好下功夫。

作为地方皮影戏的传承人,张新闻因喜欢而痴迷,因不舍而传承,肩负起了传承创新皮影戏的重任,对人物剪影、表演剧目都进行了创新。经由他的手刻画出来的人物造型,色彩丰富,画面传神,俨然成了艺术品。他研究创作出来的《彭雪枫卖马》《打涡阳》《老子成仙》等剧本,更是将皖北文化充分展现出来。

“作为青年传承人,我们要好好传承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发扬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亳州文化。”张新闻不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皮影戏的传承创新上来,还把身边热爱皮影的朋友和老艺人们集中到一起,成立了亳州清音皮影戏剧团,让这个沉寂了数十年的表演艺术再次回到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

张新闻致力于皮影戏的传承创新,姚真真则潜心研究烙画葫芦的推陈出新,华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力推广华佗五禽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我市青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开始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如今,我市“非遗”项目的青年传承人比例逐步上升,这一代新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遗”对话,用青春力量唤醒传统文化之美,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也让“非遗”古技艺在今天迸发出了新活力。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