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人“马俊”,37年前离开家乡,至此,他就再也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马俊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目前的名字是一位收留他的老大娘给取的。
日前,一群天南海北的爱心志愿者,根据马俊描述的村庄轮廓、物产风貌、生活习俗等,开始组团为期找家。志愿者们发现,马俊的家,和亳州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志愿者邓女士表示,马俊今年应该不到50岁,大约1975年出生,1986年从家乡走失。他有4个哥哥,大哥二哥是聋哑人,二哥是木匠,三哥是村医,离家时三哥已结婚,三哥的女儿刚刚学会走路。马俊现在身高183cm,他父母听力正常,身高也都比较高。今年或许是马俊离开家的第37个年头,据他向志愿者回忆,因小时候调皮贪玩,他扒上了一辆货车,年幼加上聋哑,逐渐离家越来越远,于1990年前后流落至辽宁沈阳。
30多年来,仅会简单手语的马俊吃了不少苦,也遇到了很多的好心人。收留他的老大娘去世后,马俊又被好心人钱女士照顾多年,再后来马俊找到了几位沈阳的聋哑朋友合租,靠在外地出售小商品为生。从2007年至今,马俊都被好心人刘女士一家照顾着,虽然衣食无忧,但是靠着在餐馆打零工为生的马俊,这么多年一直很思念自己的家人,想找寻自己的家,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为此,他也曾前往全国多地寻找自己的家。
据马俊回忆,他的家乡是平原,村子周围都是旱地,他家附近有约1.5米深水井,水井旁有约直径70cm垂柳,上世纪80年代村民都是从水井里挑水吃,室外有地窖无窑洞。村庄呈四方形,村子周围有4米宽护村河,离家约1.7公里外有约百米宽大河。冬天,下雪厚约10cm以上,屋檐冰挂约40cm,大河不结冰小河结冰。
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地瓜、棉花、大麦、黍子、花生、绿豆、红豆、黄金瓜、白芝麻、麻、烟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养蚕,红薯片和西瓜卖得很好。另外,在他的家乡还种有柿子树,桑葚树,不种植水稻。
饮食习惯方面,吃小麦面、红薯粉、大葱,送雁馍(身体后部用剪刀剪,无翅膀交叉),回礼蛤蟆馍,会吃烩面,但未见过山东煎饼。会抓金蝉和蚂蚱烤着吃。
马俊表示见过男孩留小辫子,但没见过剪尾巴仪式;当地过年无放挡门棍习俗,春联贴法为两竖一横;村民结婚时,有在被子找钱习俗;土堆坟头顶上会放一个碗状土块。
马俊住的村子有4米宽护村河,村庄四方形。离家约1.7公里有约百米宽大河,河上有三个孔洞以上石拱桥,可并排过卡车,远方还有一条河,父亲和哥哥曾经到那里去挖河。
近日,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网络联系上马俊之后,马俊内心再次燃起寻家的希望,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马俊不仅回忆起了很多有关家乡的信息,而且手绘出了深刻在脑海里的那个家的轮廓。
“他很想找到家,虽然他不会说,但是我能看出他急切的心情。”早已把马俊当成自家人的刘女士的女儿董女士说,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她能理解马俊的心思。
“他不生病还好,一旦得了重病,作为普通家庭,我们根本承担不起。”董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上不了户口,办不了身份证,马俊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多有不便。比如到餐厅上班,也要在熟人的担保下才能在后厨做一些工作;3年的疫情期间,多数时候都需要核酸检测证明,还是因为身份证的原因,马俊做不了核酸检测,为了避免感染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只能减少他的外出次数。
马俊的亲人或者知情人士,如若看到马俊寻家信息,请与本报联系。
编辑:支苗苗 张站伟 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