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非遗”苔干走向百姓餐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我市涡阳县一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和食用一种由莴苣状的植物加工成的半干品方便蔬菜,那就是苔干。

苔干又名贡菜、响菜、山蜇,虽然是干菜,但是一经清水泡发,就会重获“新生”,变得“色泽翠绿,响脆有声,味甘鲜美,爽口提神”。苔干的吃法,多种多样,可单独成菜,又可以拼盘成菜;可以凉拌,可以热炒;可以制作中餐,又可以调西餐。苔菜碧绿、鲜嫩、清脆、爽口、溢香的特质,与海蜇类似的口感,百搭的特性,让很多人都愿意在炒菜时泡上一小搓,与其它食材一起加工,成为一道道盘中美食,也成就了很多徽菜经典菜式。

2006年9月,涡阳苔干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20年7月27日,涡阳苔干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2020年12月25日,被纳入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15年,涡阳苔干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苔干成为涡阳一张靓丽的“名片”。

涡阳苔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福顺食品有限公司张福顺介绍说,清代康乾时期,把苔干作为贡品, 进献给皇宫,成为宫廷菜肴,苔干经过精心烹制,清爽脆口, 解油化腻,得到乾隆皇帝喜爱,于是年年进贡,因此得名为“贡菜”。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用它来招待外宾,因嚼菜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周总理幽默地叫它“响菜”。

如今,涡阳苔干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福顺也向记者讲述了他与苔干的“缘分”……

供稿:蒋海涛 丁静 周鹏岳  实习生:魏强胜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