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亳州,春节前人们最喜欢做的就是麻叶,俗称“焦麻叶”,也有的老年人唤作“焦叶子”。麻叶,顾名思义,以芝麻为主要特色做成的美食。芝麻分为黑白两种,所以,麻叶也分黑芝麻麻叶与白芝麻麻叶。
一入腊月,主妇们就开始忙年。她们把秋日里收获的芝麻从袋子里取出来,清水滤去尘埃,晾干之后备用。和面可大有讲究。做麻叶的面,须用植物油来和,这样一能保证味道纯正,二能确保炸制后的麻叶酥脆可口。面和好,还需盘面,然后擀成面皮,在面皮擀制差不多的时候,伸展面皮,撒上芝麻,再擀一遍,确保芝麻和面皮黏合在一起。然后在擀面杖上把面皮卷起来,“刺啦”一刀,把多层面皮从中间划开。面皮被划开成面片,然后切成菱形,放在筛箩中晾干。
年关的风,很快就把筛箩里菱形面皮中的水分蒸发掉了。这时候,麻叶初步成形,芝麻在面皮上粒粒可见。紧接着,烧油下入生麻叶,文火炸制。直到麻叶变黄,用笊篱搅起来,哗啦作响。出锅放凉后,麻叶焦酥可口,满屋飘香。
麻叶的吃法有多种,可置于盘中,当成一道菜肴来下饭;亦可夹在热馒头中间来大快朵颐,热馒头的热气,能够催化油脂的香,增益麻叶的口感;或者把麻叶敲碎,与韭菜、虾米一起包成扁食来吃;当成茶点来吃也不错,故乡腊月无琐事,家人闲坐“闲嗑牙”。“闲嗑牙”是方言,意思是吃着美味聊着天。一家人坐在客厅看着电视,吃着麻叶,其乐融融。
麻叶其色如金,号称“金叶子”。除了麻叶外,春节的吃食还有馓子。此时的馓子是“小馓子”,是以麻油和面,撒上芝麻,擀成长方形的面片。刀在面片上纵向划几个口子,两端并不断开,捏着一拧,便成了糖果样式,小巧别致,焦香四溢。北方小年当日,祖母会把炸好的小馓子一层层码在白瓷盘中,金灿灿的小山一样,和祭灶糖一起,让孩子们来吃。祖母说:“吃小馓子就要嚼出动静来!不然,浪费了一口好牙和满口好酥脆。”
和“年”有关的吃食,皆有好彩头。麻叶有开枝散叶、多子多福的寓意;小馓子则有拧成一股绳、家庭团结的寓意。另一种油炸的美味——焦丸子,则寓意着团圆。
做焦丸子,也要用香油和面。丸子焦不焦,粉丝是关键。上好的红薯粉丝,用热水泡发两个小时,剁成碎末,与面和成糊糊状,撒入五香粉、盐巴等物。抓一把面糊糊攥在手中,稍稍用力挤压,面糊就会从虎口处冒出来,挤到沸腾的油锅中,“吱啦”作响,立时升起来一股香气。炸好的焦丸子,焦酥可口,可以直接吃,亦可蒸食,或是下在羊肉粉丝汤中,别有一番风味。时至今日,焦丸子仍是皖北人年关必备的吃食。
麻叶、小馓子、焦丸子在油锅中滚成一朵朵花,食物在沸油中绽放的状态,似在迎接新春后的百花齐放。除了麻叶、小馓子、焦丸子之类的吃食,各色糖果、巧克力和饼干在桌上纷呈,各家各户都像是开了一个小超市。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母亲正戴着老花镜在剪窗花,是喜鹊登枝的图案,女儿则端着奶奶刚炸好的麻叶,一点一点挤上番茄酱……幸福而美好的日子就在眼前。
在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里,食物带给人的除了美味之外,更多的是团圆喜悦的仪式感。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美味“开花”,不负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