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乍暖还寒,谯城区魏岗镇崔庄村村民宋战斗的新型蘑菇大棚里已经是春意融融。走进大棚,放眼望去,记者看见,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一簇簇平菇破袋而出,娇嫩新鲜、长势喜人。目前,宋战斗拥有5座蘑菇大棚,其中可增温加湿的新型大棚2座,全年平菇产量超过10万公斤,依靠平菇种植,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平时平菇每公斤批发价在6元左右,春节期间,每公斤12元也买不到,大棚蘑菇长不出来,供应不上。”正忙着采摘平菇的大棚主人宋战斗告诉记者,平菇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5℃~18℃,低于10℃,就停止生长,往年这个时候,在自己搭建的3座传统的大棚里,因为没法增温,平菇生长缓慢,眼瞅着好行情,也只能干着急。2022年,他以每年9000元的价格从村里租赁了2座新型大棚,可以用卷帘等方式,对大棚进行增温加湿,促进平菇生长,也因此赶上了春节期间的好行情。当天早上他刚采摘了100多公斤平菇,运往市区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很快被抢购一空。
44岁的宋战斗当年从阜阳农校毕业后,外出打过工,干过铝合金门窗,2015年开始摸索种植大棚平菇,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渐渐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上农校时,我的老师家里就是专门种植平菇的,当时跟着学了一些种植技巧,后来自己摸索,跟着专家、大户学习,加上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支持,平菇种植越来越顺手,效益也越来越好。”宋战斗说,菌棒是平菇生长的营养基础,主要原料是打碎的玉米棒子,再配以各种微量元素,用锅炉高温蒸熟消毒后装袋,避免菌棒发霉,这样才能确保平菇菌丝洁白,富有生命力。另外,平菇大棚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喷淋并调整通风及光照,达到增温加湿效果,为平菇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作为驻村工作队,我们坚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水平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持续增收。”崔庄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孙翔海告诉记者,在谯城区委和魏岗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积极申报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已落实阳光大棚10座,已建成并投入使用6座,在建4座。同时,该村还积极摸排特色农产品,对接宋战斗等蘑菇种殖大户,签订特色种植合作协议,依托阳光大棚开展合作扩大经营,实现租金等收益,逐步打造崔庄村品牌。
“现在有了党和政府的惠农好政策,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我会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扩大平菇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宋战斗说。
记者:任雷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