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稳步推进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连日来,市市场监管局稳步推进全市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工作,进一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提升产品质量。

我市强化组织保障,市场监管部门印发了《亳州市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并召开全市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电话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通过会议对县区进行了统一部署,确保专项行动落地实处。

我市加大广告监测检查力度,对辖区药品经营和医疗器械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和亳州市市场监管局智能广告监测平台加大广告监测力度,重点监测在广告中宣称涉疫药品、医疗用品紧缺,制造焦虑,引发社会恐慌,妨碍公共秩序的行为;违法宣称具有预防、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功能,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冒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专家学者等名义,编造虚假事实,发布虚假违法广告行为。自1月份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智能广告监测平台监测传统媒体发布广告343条,互联网广告45064条,其中涉疫药品和医疗器械类相关广告3171条次,暂未发现相关违法广告线索。线下实地检查相关经营单位566家次,开展涉疫药品、医疗器械宣传27场次,责令现场整改1条,开展行政指导8次。

在执法检查力度上持续加大,截至目前,我市出动执法人员2502人次,检查2516家,发放《提醒告诫函》1020份,签订《涉疫物资保供稳价承诺书》156份,向消费者发放《购药温馨提示》2000余份,现场整改未按规定明码标价147家,立案15起(哄抬价格2起,未明码标价13起),已结案11件,没收违法所得544元,罚款82644元,经济制裁总金额83188元。继续加大对零售药店的检查频次,共检查120家次,医疗机构70家次,未发现有关涉疫产品质量问题。

在受理12315举报投诉上从快办理,严格执行投诉举报快接、快办、快结、快反馈工作机制,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严格落实12315领导带班制度,保障24小时热线畅通,认真受理处置消费者投诉举报。截至目前,全市12315平台共接到涉疫药品及医疗用品各类投诉举报189次,全部及时分至具有管辖权的县区进行办理,已办结158件,挽回损失19万,受理咨询346件,全部予以解答,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合法利益。

同时,我市强化平台企业监测,专项行动以来,我市网络监测检查重点加强对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的专项监测检查,检查是否假借防疫名义销售地产中药材和中药才花茶、压片糖果的行为,监测检查是销售“莲花”“连花”侵犯他人商标注册的花茶商品;设立9次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日常和专项监测检查,检查是否无资质经营销售阿兹夫定、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莫诺那韦等药品的行为,检查是否夸大以上药品疗效的网络经营行为;督促辖区16家网络平台经营企业严格履行市场开展办的主体责任,认真审核查验入驻网店的经营许可信息,监测检查网络平台、网站、网店经营药品和医疗用品是否做到亮照亮证,建立完善网络销售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经营者台账。在专项行动期间,市市场监管局成了督查组深入县区开展线上线下实地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本地网络平台企业16家,外地网络平台企业8家,检查网站567户次,监测网店801户,筛选检查商品信息1023条,督促网站经营者下架删除信息1条。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按照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持续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把价格关和质量关,严惩哄抬价格、囤积居奇、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群众用药安全,全力做好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

记者:赵琳琳 通讯员:李琰琰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