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把好中药材质量关——中药检测员王永磊眼中的“中医药创新发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百万分一天平……2月20日上午9点,走进安徽省亳州中医药集团检测中心,一台台高精密化学仪器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该检测中心主任王永磊一早就换好了实验服,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查看,认真操作各项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中药样本中的各项含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而传统技艺也要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在新技术的蓬勃兴起中寻找新机遇。”王永磊说。

王永磊将实验样本放进检测仪器。

技术加持提高科研实力

在该检测中心的化验室内,王永磊和他的同事们将生产车间送选的白芍实验样本处理后,送入液相色谱仪进行含量检测,不到半小时,这批样本的色谱数据就显示在了终端数据平台。

“过去,中药鉴别主要依靠长期的经验累积,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水试、火试等传统经验鉴别方法进行质量把控,不仅效率不高,成分含量上也很难准确鉴别。”自从用上新设备,王永磊笑着说,自己的工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现代机器不断应用于中药材加工的各个环节,显微鉴别、理化鉴定、含量测定这些技术手段,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据王永磊介绍,目前检测中心拥有10余台大型精密仪器,这些检测设备可以通过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进样、自动分析,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检测,承载检测能力每月超过1000批次。

精准检测保障优质产品

据王永磊介绍,检测中心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生产车间在前端和后端设立“保护墙”,“每天我们都会对进厂前的原料及出厂前的产品进行检测,在各类产品中抽取几百克不等的样品,再通过理化实验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有效成分后,再与我们的标准物质对照品进行比对。”王永磊表示,只有通过精准分析,把控生产车间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才能确保优质的产品输入输出。

中药材是特殊商品,法定标准是药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如何查找隐藏在法定标准之外的质量风险,是当前药品检测工作的难题之一。

“中药原料在初加工过程中,商家可能会采用硫磺熏蒸的方法,虽然颜色看起来更漂亮,也不容易发生霉变,但却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证药材的品质,我们对每一批原料都进行二氧化硫的检测。”在检测中心通风室,王永磊指着一排黄色瓶子介绍道:“现在机器正在检测茯苓、地肤子、厚朴等中药材的二氧化硫含量,通过仪器提取二氧化硫成分,经滴定对二氧化硫成分进行定性,最终得到相关结果。”

带领团队精进专业技能

王永磊最关注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王永磊说,作为华佗故里千年药都,中医药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亳州大地,广存于大家的心间。中医中药是我们共同的宝藏,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一定会给中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革新,作为青年从业者,这个时候自己必须先学好用好新技术。

“2014年,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投身了中药行业,近9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让我逐渐对中药外观质量、真伪优劣、内在含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未来,王永磊计划带领自己年轻的团队深入研究学习中药检测知识,进一步精进专业技能,帮助公司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中药饮片产品,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记者 丁圆/文 吴宛谕/图 实习生 杨雪童)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