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家塔:现存最小的古塔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纪家塔位于利辛县城西北19.5公里,孙集北两公里大记村西边,是当地为纪念纪九公、纪九图兄弟二人所建。建于清嘉庆五年,塔体为大棱形,七层六面,塔平面呈正六边形,塔高10米,每一层东南方均有一拱形小门,以青石板为面。第一层拱形小门上有碑文记载着塔的身世,第二层拱形小门上有“芳名永垂”四个石刻大字,塔顶竖一金属杆,杆的顶端有一脸盆大小的青铜圆球,后被破坏。此塔为一座小型风水塔。

据纪姓老人传说:九公、九图兄弟二人原是乡里豪财巨富,良田千顷,家财万贯,遇着歉年颗粒无收,存粮可供养三代人。明朝中后期朝廷横征暴敛,正德年间,连续两年水旱灾害,以致盗贼蜂起,民不聊生,灾民纷纷离乡背井四处逃难。九公、九图兄弟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说服家人把家财、存粮外借给饥民。

消息传出,一传十,十传百,蒙城以西、涡阳以南(原为雉河集属蒙城置)、淝河以北,四邻八乡饥民扶老携幼前来借钱借粮。

三年归还期限到了,老天不睁眼,又是千年歉收,饥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致出现了卖儿鬻女、白骨蔽野的悲惨情景。九公、九图兄弟二人见此十分同情,凡是来还钱、还粮的,总是答复说,钱不能收,粮无仓存放,请回去吧。你们继续用,来年丰收了再说。

转眼十年光阴过去了,借出去的粮没收回一粒,借出去的钱没收回半文。这时,纪氏二公已年届古稀。有一天,二公对儿女们说:“我们二人快不行了,在十年前所借钱粮,乡亲四邻还没有过上好日子,仍饥饿不堪,根本无力偿还。我们哥俩商定,乡亲所欠钱粮一笔勾销,永不追讨。你们说好不好呀?”

儿女为其赤诚所感,默许了二公的提议。二公见儿女深明大义,十分高兴。当即命儿女召集六十二位乡邻作为借钱借粮的代表,当众将厚厚的七本钱粮债簿付之一炬,以示永不索还之意。

此后,四面八方乡亲为感谢九公、九图兄弟二人的恩德,铭记他们高风亮节的精神,就一人一块砖,一人一文钱,捐资兴建了这座六角七层的纪氏塔。六角寓意六十二位乡亲代表见证之意,七层为永远纪念被焚烧的七本账簿之情。

此塔为砖结构,第一层高2.2米,其他六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塔的第一层东南面距地表0.64米,高处嵌有青石碑碣一块,碑高0.42米,宽0.82米,碑上字迹因被人为破坏已辨认不清,但有几个相当关键的字迹仍在落款处:“嘉庆五年”“蒙城举人李××撰碑”“文中存孺人”“善行不息”等字样。第二层正中嵌有青石匾额一块,匾中雕刻隶书“芳名永垂”四字,四周环刻回形几何纹花饰,此匾雕刻精细。第三层至第七层东南方向砌成拱形,龛内均由白灰涂壁,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此塔各层无窗,塔内中空,每层只有“十”字形横木交叉支撑,各层无梯,仍可达塔顶。塔顶为葫芦形,塔尖中心以铁杆贯穿,用以防止倒塌。

该塔玲珑剔透,是我省现存最小的古塔,还作为最小的塔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