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在淮北平原激荡起滚滚浪潮。
千里黄淮大平原是中国粮仓,而地处黄淮平原腹地的亳州则是这个大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亳州大地,像徐淙祥一样的种粮大户、种粮能手有很多,他们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近日,记者走近三位种粮大户,聆听他们的丰收故事。
宋来宝捧起金黄的麦粒,满脸喜悦
“60后”焦魁的“智慧田”
七月的田野,丰收的喜悦尚未散去,大豆、玉米秧苗已然拔节生长,到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前段时间虽然干旱少雨,但我们有高标准农田配套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设备,提前浇水造墒播种,庄稼没受影响。” 7月4日上午,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种粮大户焦魁告诉记者,田里预先设置的管道、喷头,自动喷灌不仅喷洒均匀,还节水高效。
1965年出生的焦魁,从小生长在农村,在他的记忆中,农田灌溉一直是一件让农民费力又头疼的事。“以前基础设施不太好,农民种粮都是靠天吃饭,一旦发生旱涝灾害,作物肯定减产,农民就会受损失。”焦魁介绍。
“如今,在手机App上动动手指,3套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随即启动,一天内施肥浇水300亩地不在话下。”焦魁告诉记者,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其流转的土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既省时又省人工。在今年小麦生长期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其种植的小麦获得大丰收,亩均产量达到600公斤以上。
2021年,谯城区投入近9000万元资金对赵桥乡4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统筹建设,焦魁流转的近1000亩地就在高标准农田的核心区内。相关部门不仅为他们修建了一体化自动灌溉设备,还疏通沟渠、修通道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谯城区强化藏粮于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聚力打造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治理后的项目区土地质量提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谯城区还将投资约3.6亿元,再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惠及9.8万人口。
有了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像焦魁一样的种粮大户从容实现了丰收的目标。“田地配套设施齐全,农民种地底气更足、信心更强了。”焦魁说。
科技工作者指导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80后”张林森的“科技方”
7月2日,在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林森正忙着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查苗、补苗。“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今年我们首次‘尝鲜’复合种植,既可以保证玉米亩产不减,又能多收一茬大豆,从而实现增收。”张林森说。
2018年,“80后”的张林森子承父业,成为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目前该农场流转土地1100亩,被列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并承担超高产攻关田的攻关任务。2014年以来,该农场先后7次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连续三年亩均产量稳定在700公斤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该农场种植的“皖垦麦22”小麦单产达到913.18公斤,这也是安徽省小麦单产水平首次突破900公斤。
“今年小麦不仅产量高,效益也同步提升。”张林森高兴地说,他采用省农科院研制的新型播种机及肥料,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生产环节,每亩地节省化肥及人工费80元,增产150公斤,按照1公斤小麦3元计算,今年每亩增收500多元。
张林森告诉记者,高产示范田能够屡创纪录,得益于省农科院及市、县农技专家送来的“科技方”。
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承富介绍,土壤肥沃是实现高产的重要因素,围绕张林森家庭农场土壤培肥,他们加强技术研发,开发了专用配方肥精准培肥,让土壤肥力明显提升。同时指导农场加强栽培技术配套,使用自主研发的播种机械播种,严格控制播期、播量。
“省农科院专家特别注重精细肥水管理,每年都会对土壤进行‘体检’,‘对症配肥’,市、县农技专家也会根据农时给予一些细节指导。” 张林森介绍,比如,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耕埋茬,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在小麦拔节、灌浆期,用无人机实施“一喷三防”,增施叶面肥,精准补充“养分”。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从深耕细播、病虫害防治、施肥追肥等各方面给予现场指导,帮助农民科学选种、田管,确保了小麦连年增收、农民种田得实惠。
“我们通过‘藏粮于技’,连年丰产又丰收。”张林森说,他将继续潜心专研农业科学技术,多种优质粮、放心粮,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
“90后”宋来宝的“芯动力”
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村民宋来宝是“90后”农民。2010年,高中毕业的他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2014年,宋来宝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耕种土地由当时的1300多亩,逐渐扩大到如今的3000余亩。
今年午收,宋来宝种植的小麦亩均产量超过750公斤,其中2000多亩为种子公司订单小麦“烟农2121”,单产最高超过900公斤,一个午季就收获了200多万公斤的小麦。
“一开始种植时,经验不足,良种不多,小麦亩产在500公斤左右。”宋来宝说,12年间,在亲身见证了小麦亩产的巨变后,他更意识到种子作为农业“芯片”的重要性。
“今年小麦亩产量是合作社史上最高的,主要秘诀就是选对了种子。”宋来宝告诉记者,该农场选用的小麦品种都具有分蘖成穗率高、丰产稳产性好及抗冻、耐干旱、抗病害性能强等特点,“良种配良法”实现了大丰收。
宋来宝种的优质小麦都是订单种植,不仅产量高,市场价格也比普通小麦高。“每公斤多卖0.3元,一亩地能多收200多元,3000余亩小麦就能多卖60多万元。”宋来宝高兴地说。
宋来宝种粮的效益一年超过一年,吸引了周边农户的注意,纷纷上门“取经”。
“合作社用什么种子、打什么药、施什么肥,周边村民都跟着学。”宋来宝说,合作社吸引了50多户农户加入,还为周边村民及百亩种植大户提供半托管式服务。
“村民加入合作社,每年每亩地保底收入800元,去年还有300元分红。今年收成好,一季小麦就能分红300元。”宋来宝告诉记者,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5位股东年均分红40万元左右。
在亳州,像焦魁、张林森、宋来宝一样的种粮能手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构建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筛选、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发挥种粮大户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全市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1年底,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总产连续11年居全省第2位、优质粮食生产面积稳居全省第1位。今年午季,我市夏粮生产顺利实现“十九连丰”。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广袤田野激荡起滚滚浪潮。“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张林森激动地说,他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选好种、种好地、多打粮,带动更多农户种田致富,和全国种粮大户、种粮能手一起,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张林森的话语,是皖北广大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