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就在乡间希望的田野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草莓开启好生活

“这里的草莓个头大,颜色艳,吃起来格外香甜。我趁着周末带孩子来这里体验下采摘的乐趣,自己动手的感觉就是不一样。”2月26日,在利辛县望疃镇刘桥村村民李明跃的草莓大棚里,专门从县城驱车前来采摘草莓的汪女士一边挑选草莓,一边拿着手机拍照。

在草莓从一颗种子到成熟的过程中,草莓种植户李明跃也开启了属于他的“莓”好生活。“我的草莓园是2020年刚建成的,占地约10亩,收成比较好,一亩地一年能达到5万多元。”李明跃说道。

“从土地翻犁、草莓育苗到草莓采摘,我都会到农场来打工。工资足够我们家的平常生活开支,最关键是离家近,在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上家,工作也不累人。”前来务工的村民戴明英高兴地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刘桥村党总支书记戴曙表示,今后,村里会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立足田间地头,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群众身边,让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将继续加大草莓、青菜、葡萄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深挖地方资源,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带领大家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记者 路振杰 通讯员 刘勤坤)

种植平菇助增收

大地回春,万物生长。连日来,蒙城县楚村镇新塘村村民柴永的温室大棚内,平菇长势喜人。

“我以前在上海的服装厂打工,虽然收入不错但离家远,老婆孩子都顾不上,我想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回家建了这温室大棚,苦点累点不算啥,起码能多陪陪老人孩子。”柴永说。2013年,柴永投资20万元在老家建设温室大棚种植平菇,成了一名职业农民。

柴永带领记者进入大棚,只见他熟练地用手掐住平菇根部,轻轻一扭,就摘了下来。“从土壤到菌棒,从管护到采摘,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柴永自豪地说,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成了种植平菇的行家里手。

柴永发展平菇种植,还带动了附近群众就业。记者注意到,大棚里有几位正在务工的村民。柴永介绍,每次集中收获时,他和家人忙不过来,就雇佣附近的村民来帮忙干活,最多时干活的工人有十几名,每人年收入几千元。

据了解,柴永的温室大棚总计投入50万元,前期销售方式主要靠零售,效益较低。经过村委会和驻村干部集思广益,帮助联系城里的农副产品批发商、农贸市场和电商团购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每年销售额达到近60万元。

产业旺,乡村兴。楚村镇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培育出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更加生态、美丽、宜居。(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李雅倩 文/图)

莴笋移栽正当时

时下正值春耕时节,连日来,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智鑫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村民趁着大好春光施肥、翻土、覆膜、移苗、定植……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是移栽莴笋苗的最佳时机。栽的时候先在地膜上挖一个洞,苗的根系要展开一点,再用土把根部压实,定植深度以‘浅不漏根、深不埋心’为佳。”该合作社负责人沈秀香对记者说,她长年在常州从事蔬菜批发,生意挺不错的,2021年在村里组织的老乡恳谈会上,发现农村蔬菜种植前景好,于是流转了800余亩土地种植蔬菜。

沈秀香发展蔬菜种植,村里没少提供帮助。以前田间地头的路坑坑洼洼,拉运蔬菜的货车进出不方便,村里帮助沈秀香铺路垫路,还帮助她动员闲置劳动力到蔬菜基地干活。

据悉,莴笋又叫做莴苣、莴菜等,主要食用的是肉质嫩茎,可生食、凉拌、炒食、干制或腌渍,可春、秋两季栽种,具有易种植、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市场前景好等优势。沈秀香通过种植莴笋,带动了周围群众就业。“农闲时在家也没什么事情可干,在这里栽植莴笋,一天也能挣六七十块钱,工作不算累,又能照顾家里面的小孩,我感到很满足。”正在栽植莴笋的村民李明超说。

近年来,许疃镇因地制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质量规模化蔬菜瓜果种植产业,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带动周边大户发展特色蔬菜瓜果产业,有效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 李鹏 王雪纹 叶莉 文/图)

赶着羊群奔小康

初春时节,也是羊儿生长中最需要补充养分的季节。在利辛县汝集镇工业园林亚家庭农场,280余头山羊分成几拨栖息在两排干净宽敞的羊舍内,没吃饱的羊儿正抢着吃食,吃饱的羊儿在撒欢嬉戏,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

正在喂羊的致富能人叫汝锋,2016年,汝锋夫妇返回村中萌生了养羊的想法。当时汝峰正在外地工作,当地政府得知他的想法后,积极向他介绍了返乡创业的好政策。多次考察后,他决定返乡专心做养殖业,采取“圈养+散养”相结合的方式饲养本地山羊。

首次养殖,不懂技术,汝锋和高亚梅就前往河南省新乡市学习养殖技术。他们用羊粪给蔬菜基地作肥料,蔬菜基地的红薯秧、玉米等秸秆拿回做羊的饲料,实现了种植养殖业良性循环。

“2022年,我们饲养了400多头山羊,春节前后卖出去180多头。目前我们存栏的小羊有130多头,成年母羊有150头,年产值大概在180万左右。”汝锋介绍说。

返乡创业初获成功后,汝锋夫妇不忘带动乡邻共同致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决定带动村里的老人一起发展养殖业,为村里的老人增加些收入来源。”汝锋说,村里的老人可以在羊舍认领几只小羊回去养殖,养大后如果没有销路,农场可以帮忙销售。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汝集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又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优秀人才接踵而来。在大批像汝锋夫妇这样的人才榜样的带动下,目前,该镇已发展各类特色种养十余种,规模以上养殖企业近百家。    (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秦鹏 文/图)

专家传技进田头

“当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时,要根据草情选用唑啉炔草酯或飞腾加麦极,及早喷施,务必于小麦拔节前完成化学除草。”近日,利辛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韩华在中疃镇张板桥社区,向参加春季培训的学员传授春季麦田科学管理的技术要点。

眼下,正是春季小麦田管的关键时期,利辛县农广校采取现场培训、实地观摩等方式,结合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组织技术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田管。

在小麦田间地头,科技专家们实地察看小麦的苗情长势,面对面、手把手地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讲解当前春季田管的技术要点。“由于近期的连阴雨天气,部分田块出现了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个别田块已发生纹枯病,一定要及时施药防治。对群体偏大、生长偏旺的田块,适时喷施控旺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止后期倒伏。现在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施肥、防病治虫、化学除草一定要跟上,不然的话可能造成减产。”中疃镇科技特派员王琳提醒说。

“听了科技特派员的技术讲解,使我更加了解了春季小麦管理的技术要点,以后再也不会盲目地喷洒农药了。”徐大村种粮大户徐波说。

近期,利辛县农广校开展春季小麦田管培训活动,分别走进中疃镇、大李集镇、巩店镇、王市镇、江集镇等乡镇实施,培训人数300人,培训对象重点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小农户和帮扶户等,主要围绕小麦、油菜中耕除草、科学追肥、防控病虫害等关键技术措施组织开展培训,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过程中的有效转化,帮助农民实现丰产增收。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刘杰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