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缕流自心底的柔情。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吟唱。
诗歌首句诉说“柏松”和“莲叶”人生那一段的“自新”与“追求”,接着展示“努力去牵”和“努力放开”的情感冲决,倾吐“苦痛飘去”、“思恋醒来”后的“自觉”。告诉我们,无论昔日与现在,“柏松”和“莲叶”心中都是浓浓的、深切的深情,是难以丢舍但必须丢舍的真情。
“柏松”为诗歌主人公,“莲叶”则可以看作是过往的人、逝去的时,或是宠爱的物……我们无需把它看成固类或特指,不然诗作的天地便小了。诗歌主人公情感上的拿得起、放得下,不仅是对真实人性的“自觉”,更是对未来“越来越好”的“自觉”的坚信。这是人生诗意的自觉。所以,在“越来越近”的时候,“努力放开你的手”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在此基础上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松和莲的苦痛“在繁华中飘去”,莲和松的思恋“在沉梦中醒来……”
当取则取,该放就放。生活,需要理性的自觉,也需要这般诗意的自觉!这就是诗歌带给自己也是带给读者的新生活的启示。
瞬息万变的生活和生活的瞬息万变,无不在时时处处要求我们能取能舍、能放能收。制于情感和受制于情感,人生的这两极,皆不可取。在这个纷嚣杂乱的人世间,做事,需要大手笔;为人,需要大格局;创业,需要大气魄……诗歌在意蕴的流动间,展示了人生的哲理。尤其是“柏松”对“莲叶”的那种由“努力去牵”到“努力放开”的壮士断臂式的果敢和决绝,让读者自省。
让我们在自己心灵的祭台上,给天下“柏松”“莲叶”们以美好的祝福,祝他们以及我们:“越来越好。”
这首诗作结构短小,颇有唐宋大家之风,也含元曲小令之趣。廖廖几句,叙说一事一情,言简而意厚。全诗分上下两段,句式基本相同,一气呵成,读起来无拖沓之嫌。写到这里,想起了辛弃疾“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的《丑奴儿》,想起了欧阳修“去年元夜时”和“今年元夜时”的《生查子》,都是上下段对比的结构,陈柏松的《无题》与之相较,异曲而同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比较娴地运用了对偶、对比、比拟等一些修辞手法,给这首诗作增添了无言的意蕴。如“柏松”就是生活中刚毅的形象,“莲叶”则是生活中柔美的象征,一刚一柔,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了令人愉悦的美感。诗中的两处破折号也很有特点,在语意的突然转折中,点出了“牵手”和“放开”的深层意义。诗歌的语言是平实直白的,有些几近口语,直抒胸臆,唯有如此,才有了“让人思而得之”的理性享受和真切领悟。
诗作以“无题”作题。
无题就是有题,无中生有。
题,生在每个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