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田成了游客“打卡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工人在牡丹园里劳作。

亳州新闻网讯  4月18日,在谯城区十八里镇蒋李村村民张万荣的牡丹园里,各种颜色的牡丹花竞相开放、引人驻足。牡丹花不仅让游客大饱眼福,还为张万荣带来了不小的财富。

走进牡丹园,只见绿油油的叶丛中,一朵朵牡丹花雍容华贵,微风拂过,花枝摇曳,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园里有绿色、粉色、红色、白色的观赏牡丹,共有60多个品种。

十多年前,张万荣和丈夫张余粮做药材生意,在山东,意外看到了这种观赏牡丹。经过了解,夫妻俩得知,观赏牡丹需要用油用牡丹来嫁接,而亳州的油用牡丹种植面积大,原材料充足,但当时亳州种植观赏牡丹的人非常少。看到商机以后,夫妻俩决定试种观赏牡丹。

种植观赏牡丹需要用到嫁接技术,为了把这门技术学好,张万荣夫妻俩专门跑到山东菏泽去学习。学了两三年后,他们才开始在亳州本地试种。慢慢地,夫妻俩嫁接的牡丹品种多了,名气也大了。

“没想到这里能看到这么好看的牡丹花,周末带着家人孩子来赏花,心情非常好,打算买几棵带回去种在院子里。”来自市区的刘女士一边拍照一边说。

“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来园里赏花、拍抖音,免费观赏,主要以卖牡丹苗为主。游客看中哪棵牡丹后,可以系个牌子,写上姓名,交点订金,等到秋季再移栽,成活率较高。”张万荣说。

张万荣致富不忘乡邻。农忙时,聘请周边群众来牡丹园打工,帮助锄草、移栽、打药、挖牡丹等。有愿意学习技术的,她还免费传授技术。

“下一步,我准备再流转一些土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依托亳药花海大世界,打响亳州观赏牡丹品牌,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谈起未来的打算,张万荣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