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市启动“书香亳州”建设,在全市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培养全市公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书香扩散到城乡的角角落落。如何才能让书香气越来越浓呢?我市都做了哪些工作呢?记者进行了走访。
市民在谯城区图书馆新馆看书学习。
新建4座图书馆
图书馆被称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一个城市,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最美的场景莫过于全民阅读的画面。
4月25日,在位于市区华佗广场的谯城区图书馆新馆,干净明亮的阅读环境让人心情愉悦。从一楼到四楼,随处可见捧书阅读的市民。“相对于老馆,新的图书馆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很大提升,读书的快乐也更多。”在一楼药都专区,82岁的退休教师赵洪山正在阅读《谯城古诗词》。除了文史资料,他还经常翻阅报纸杂志,了解最新的时政和社会信息。
谯城区图书馆新馆共有大约两万册书籍,约300个阅读座位,还有喜马拉雅、超星电子书等海量数字资源供读者使用,最多可容纳近千名读者。“自3月份试运行以来,每天进馆人数700人次,周末及节假日达到3000人次。”谯城区图书馆馆长王丹说,新馆的进馆人次是老馆的10倍左右。
不仅是谯城区图书馆,我市其他图书馆同样人气爆棚。自2020年6月26日开馆以来,蒙城县图书馆平均每天到馆人数2600人次,累计到馆1826591人次,在全省县级图书馆中排名第一。“到图书馆读书的市民越来越多。”该馆长曹杨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建设和提升图书馆硬件设施。2020年新建的涡阳图书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馆藏图书14万余册。2014年,新建成的利辛县图书馆,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4座规模化图书馆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阅读需求。
为更好地满足市民读书需要,未来我市还将再建设一座占地约23亩的大型图书馆,总投资约1.8亿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立项审批公示。
农家书屋更智能
我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营发展模式,将农家书屋打造成读书学习的“加油站”、村民掌握技术的“黄金屋”、涵养乡风文明的“蓄水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走进谯城区古井镇后老家村农家书屋,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本本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室内宽敞明亮。“这本书真不错,田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都说得非常详细,对我们种地有很大的帮助。”农家书屋里,村民怀济章一边阅读田间管理的书籍,一边高兴地说。
“后老家农家书屋现有少儿、科技、文化等各类图书3000多本,每天都会有30多名村民到书屋里学习,自从村里建了农家书屋,村民纷纷远离牌桌,留守儿童也有了好去处。”后老家村图书管理员陈利峰说,通过阅读,村民不仅“富了脑袋”,还“富了口袋”。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建成1296个农家书屋, 并搭建农家书屋数字化阅读平台,开发各类阅读应用软件,实现电脑、手机客户端、微信订阅等多种阅读方式,满足“读看听”阅读服务,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全覆盖。我市利用数字农家书屋拓展阅读活动,把数字出版物作为纸质图书的有效补充。鼓励群众在手机上安装“数字书屋”App、关注农家书屋官方微信公众号“徽乡悦读”,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推广,提供点到点阅读服务和按需阅读服务,让群众在家通过电脑、手机即可看书、听戏、观看种植养殖技术视频等,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据记者了解,每个农家书屋每年配送不少于60本书籍。我市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引导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掀起全民阅读新热潮,培育文明新风。
打造15分钟阅读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建立健全全民阅读工作机制,2022年启动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努力为市民打造15分钟阅读圈。
走进建安文化广场之意书社,一股浓郁的书香沁人心脾。之意书社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总藏图书量约5万余册,免费为读者提供阅览、借阅服务。
该书社是我市2022年建设的20个城市阅读空间之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版权和新闻出版科负责人武永振介绍,我市创新“阅读+”模式,通过新建、改扩建和共享等多种方式创新建设城市阅读空间。一是“阅读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亳州高新区、谯城区构建点多面广、互联互通的阅读圈。二是“阅读空间+活动服务中心”,涡阳县将阅读空间与市民服务中心相结合,将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到人流量大的办事窗口大厅。三是“阅读空间+基层文化站”,涡阳县、蒙城县和利辛县将城市阅读空间与街道、社区文化站相结合,发挥基层文化站优势。并创新运营服务模式,配置自助借阅一体机,支持社保卡、身份证、读者卡和电子读者卡等多种借阅方式。
“今年,我市还将新建31个城市阅读空间。预计到2025年,全市共建设121个城市社区城市阅读空间,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图书室,扩大15分钟阅读圈。”武永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