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淄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虽然今年“五一”假期没去淄博吃烧烤,却让我频繁想起在淄博度过的童年时光。

1976年,我们一家随父亲转业从淄博市博山区回到老家亳州,从那时起,那山、那水、那浓浓的情感,时不时在梦中跳出来,让我心潮腾涌。

大约三岁时,父亲所在的6177部队从徐州解放里营房转移到博山南门外新营房。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住着大户人家,多个独立的小院,有规模很大的地窖,不少房间外边有地炉,屋内的地面是陶砖,下边是炕道,冬天,在外边的炉口里生火,屋里是暖和的。不过,这是过去大户人家享受的,部队进驻后,整个大院不管是家属区还是营区这些地暖设施都没有再使用过。

营房外边,有一条宽约一米、深约一米五的青石砌成的水渠,从不远处龙泉寺的泉眼淌出的泉水从水渠里流过。每到夏季,水流量很大,调皮的我们就用石头码成一堵水坝,中间的空隙用树叶从里面堵住,水位不断抬高,然后大家在里面游泳。经常会有人突然把那道水坝踹开,顿时百十米的水渠波涛汹涌,小伙伴们一片欢腾。

那时我还经常喜欢到不远处龙泉寺去玩耍,寺里有一棵古树,树中间有个洞,顺着洞可以爬到树腰间的洞口上。每每去跟小伙伴爬上爬下,乐此不疲。

部队营房外边的马路叫新建二路,我小学在当时的新建二路小学上的,那会儿,我喜欢养蚕,每当春夏养蚕的时候,不到十岁的我会步行来回十几公里上山采桑叶,用书包背回来,放在阴凉处用湿布覆盖保鲜,慢慢给蚕宝宝们吃。

每到秋季,我和小伙伴们会结伴到山上去采摘酸枣,酸枣树很小,有刺,酸枣跟花生仁差不多大,熟透的酸枣发红,很甜,吃过的枣核晒干后用小锤子砸碎外壳,捡出酸枣仁可以到药店换钱。

淄博曾经是一个工业经济非常发达的地方,除了陶瓷、美术琉璃以外,煤炭、铝、纺织、硫酸、电机、耐火材料、水泥等都曾在全国闻名,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曾经辉煌了多年,但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区位劣势,淄博发展进入了瓶颈,特别是下岗潮汹涌的那几年,淄博几乎所有的工业都陷入了泥潭,因成家留在博山的山东耐火材料厂的大哥大嫂同时下岗,生活极其艰难,后来,山东耐火材料厂这个国营大厂被民营资本收购了。

博山还有一处山水特别值得去看一下,那就是大兴农田水利的年代修建的石马水库,后来改名叫五阳湖。传说当年孝妇颜文姜被婆婆虐待,每天挑着尖底木桶前往石马泉担水,中途因桶底是尖型的无法休息,备受虐待的颜文姜却始终孝敬婆婆,被称为孝妇,博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石马泉下便是今天的五阳湖。

五阳湖北接五峰簇拥向阳而得名的五阳山,为博山区八大景之一;南接金牛山海拔537米,山势巍峨险峻,是市级森林公园。现在的五阳湖南依金牛山,东连雾云洞、五凤山、凤凰山,西接响泉峪,湖光、山色、乡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人文画卷。

博山风景区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陶瓷名城、中国泵业名城、中国琉璃之乡、中国鲁菜名城等荣誉称号。汩汩流淌的孝水哺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当然,不止烧烤,博山的传统美食也很多,煎饼、酸菜、酥油锅、火烧、香肠别有风味。

这次淄博因烧烤火遍大江南北,一座为新中国基础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纯工业城市没落多年,最终却靠烧烤让人们认识,但是,这不是淄博人的悲哀,烧烤只是一种产品广告,归根结底,淄博被人们接受、喜欢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更主要的是这里朴实、真实、好客、正直的人民。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