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杨絮“横行”的季节,漫天飞舞的飘絮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杨絮治理,杨树数量不断下降,杨絮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不过,短时间内想要把问题彻底消除还不太现实,建议市民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对健康影响。
消防队员扑救因杨絮引发的火情。
杨絮“发火”很危险
每年的这个时间,都是消防队员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们的“老对手”杨絮又来了。“今年4月份以来降雨较多,杨絮问题有所缓解,由此引发的火情数量有所减少,即使如此,还是经常有与杨絮有关的火情发生。”亳州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牡丹路消防站政治指导员马威说。
马威介绍,杨絮松软蓬松,燃点低,很容易着火。当杨絮遇到明火后,瞬间就可引燃周边可燃物。如果遇上大风,后果将不堪设想。农村地区杨树多、分布广,杨絮在风的作用下,容易聚集成堆,进一步加大了火灾隐患。
杨絮还会对车辆安全造成影响。杨絮容易被吹进发动机舱内,造成水箱和冷凝器散热不良,导致车辆发生水温快速上升、空调制冷功能受损等故障。“另外,杨絮很有可能引发机动车起火,危害驾乘人员安全。”马威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市杨树数量的不断减少,因杨絮引起的火灾数量持续下滑。“火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与杨絮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马威告诉记者。
诱发哮喘和鼻炎
杨絮还会威胁人体健康。“杨絮会诱发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最近我们医院每天要接诊三四名这样的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喘、打喷嚏是典型症状。”市中医院肺病科二病区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李艳彬告诉记者。
除了呼吸系统疾病,杨絮还会引起皮肤过敏。据专家介绍,杨絮本身是无毒无害的,但白絮及其花粉容易使过敏体质者出现皮肤瘙痒、红斑或水肿等现象,引发荨麻疹、眼结膜发红等,严重的还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睡眠。
“对杨絮过敏的人,出门前要做好防护措施,戴上口罩和眼镜,尽量避免与杨絮接触。”李艳彬建议,如果是对杨絮过敏的人群,可以提前用上抗过敏药物。婴幼儿容易感染过敏性哮喘,在飞絮季节尽量少带出门。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杨树量逐年减少
记者从市园林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为减少杨絮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从2018年开始,我市不断加大杨树采伐更新力度,城市规划区内已采伐了30多万株杨树,替代为多元化树木,目前杨树基本更新完成。“现在市区的杨絮来自周边农村。”该中心负责人表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综合管理科科长臧艳丽告诉记者,我市加强科学指导,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全市在各项绿化建设工程中,科学选择和配置树种,不再使用杨树雌株,从源头上杜绝杨絮产生。
目前,按照年森林采伐限额规定,各县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正在积极有序开展对15年以上成熟杨树的采伐。不过,考虑到杨树的生态价值和巨大的存量,要想把杨树全部去除,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杨树具有易繁殖、生长快、成活率高、抗逆性强、树型高大等特点,在保墒固土、防风防沙、释放氧气、吸收废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是绿化环境的‘大功臣’。”臧艳丽表示,下一步将改善杨树经营利用模式,将现有杨树幼林培育为8年左右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积极推广种植楸树、香椿、榉树、薄壳山核桃、刺槐、国槐等优良乡土树种,推进树种多样性,进一步减少杨絮。
“杨絮一般出现在四月下旬,一般会持续到五月中旬。近日,随着阴雨天气的离去,杨絮问题将有所反弹,市民出门要做好防护措施。”臧艳丽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