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肉卷藏“玄机” 纯肉调理肉难分辨

市消保委提醒:购买时需看清配料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样是羊肉卷,价格却相差一倍,怎么回事呢?可能这就是原切肉与调理肉的区别。调理肉为什么会这么便宜呢?调理肉是真肉吗?调理肉能保证安全吗?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超市,一探究竟。

消费者易被误导

市民郑女士爱吃火锅,经常网购牛羊肉。“本来以为买的是羊肉串,结果却是羊肉和鸭肉的混合肉串。”前段时间,郑女士在某购物平台进了一家销量还不错的网店。看着图片上诱人的肉串,她没多想就下了单,到手后才发现货品是“羊肉风味串”,配料表写明掺了鸭肉。

郑女士认为自己买到了“假货”,而客服却告诉她,广告页上写了产品是羊肉和鸭肉混合的“调理肉串”。郑女士果然在商品页面上看到了这些不易发现的文字,尽管如此,她心里很不爽,但也只得作罢。

通过对比多家网店记者发现,有些网店销售的“羊肉风味串”实际用料是纯鸭肉,还有的网店售卖的是羊肉与鸭肉混合的“调理肉串”。这些网店的标题中,根本看不到鸭肉的字眼,而“调理制品”的文字也被刻意写在后边,不易察觉。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超市看到,超市里销售的也有“羊肉风味串”等调理肉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文字进行确认。另外,记者没有看到掺杂鸭肉的“调理羊肉卷”,明显比网店正规多了。

记者注意到,超市卖的羊肉卷,同样是200克,低的十几块钱,高的要几十块钱,价格差距较大。导购员告诉记者,便宜的可能是调理肉,吃起来几乎没有羊肉味,口感一般。

原切调理难区分

按理说,原切肉与调理肉差别这么大,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应该在醒目位置进行标注,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不过,记者在走访时却发现,不少超市销售的调理肉相关标识玩起“躲猫猫”,有的缩小字体让人不易察觉,有的标识在背面难以看到。

在市区光明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记者翻看了几个厂家生产的羊肉卷、牛肉卷、牛排等产品,包装正面均没有“调理制品”字样,翻到商品背面,终于在下方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一行小字“加工方式:速冻生制 调理制品”。

有商品虽然堂而皇之地打上了“原肉整切”“原切肥牛”字样,但实际上就是调理肉。记者随手拿起一款西冷牛排产品,包装正面右上角写着“原肉整切”,但背部的商品名称一栏写着“西冷牛排黑椒味(速冻生制调制肉品)”。

记者注意到,该牛排产品纹路清晰,看起来与原切牛肉非常相似。一般来说,调理肉由于不是百分百纯肉,掺入了其他成分,价格相对低一些。但也有厂家故意迷惑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原切肉,以此提高产品价格。

记者在希夷大道旁的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一盒售价为21.9元的羊肉卷,净含量200克,下方标注有“速冻调制食品、菜肴制品”。相对于超市里的原切肉羊肉卷,价格确实低一些。不过,也有一款240克规格的调理肉羊肉卷产品,价格卖到了36.8元,与原切肉羊肉卷价格相差无几。

调理产品应明示

“调理肉”,是指鲜、冻畜禽肉(包括畜禽副产品)经初加工后,再经调味、腌制、滚揉、上浆、裹粉、成型、热加工等加工处理方式中的一种或数种,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需烹饪后食用的非即食食品。

简单地说,调理肉并非百分之百的纯肉,而是添加了其他肉类、淀粉、水或者食品添加剂制作而成的产品。而原切肉就是直接从动物上获得的肉,不含辅料、添加剂等其他成分,这样的肉才是百分百的纯肉。

调理肉到底能否购买呢?一位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汪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调理肉因其价格相对低廉,逐步占据了肉类市场一席之地。调理肉作为深度加工的肉制品种类,是法律允许生产加工、销售的正规产品,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至于添加剂的问题,汪先生说,消费者无需“谈添加剂色变”。比如调理肉里常用的大豆分离蛋白是用来乳化的,还有一些添加剂是用来保水的。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没有害,而且能让肉品的口感更滑嫩。

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表示,调理肉是真肉,但毕竟加入水和添加剂等物质,肉的含量相应降低了,成本也就下来了。如果消费者以原切肉的价格买到调理肉,难免会有“上当”的感觉。因此,生产厂家和超市等经销商应该明确标识调理制品字样,方便消费者做出选择,以免出现消费者把调理肉当成特价原切肉来买的情况。而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看清食品包装配料表,比对价格,仔细选购。

(记者 李鹏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