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强调博物馆能够创造联动效应,促进积极变化,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器官”,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如今,我市及各县博物馆,秉承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探索新路径,让当下的生活和历史的链接更加鲜活生动,市民由过去的到博物馆里“看文物”,变成现在的“玩转博物馆”。
“我在博物馆画文物”
画出热爱
5月17日上午,在涡阳博物馆,来自该县的数十名书画家围绕“文物有画说”这一主题,挥毫泼墨,即兴创作了内容丰富、构思灵巧、韵味高雅的书画作品,描绘了涡阳沧桑的历史、深厚的人文,抒发了浓郁的爱“涡”情怀。“这个活动创意很好,感受书画魅力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涡阳灿烂的历史文化。”来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丁宁是一名书画爱好者,她表示,自己今天来真是“赚”大了。
类似“我在博物馆画文物”的活动,近几年在我市各个博物馆开展得如火如荼。
相比书画家,孩子们才真正是“画文物”的忠实拥趸。据亳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该馆首创“我在博物馆画文物”青少年儿童绘画大赛,之后持续开展并成为我市连续举办时间最长、参赛人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青少年儿童书画赛事。2021年,该活动被省文物局推选为“我在博物馆画文物”全省青少年绘画大展。现已成功举办两届,吸引了全省近万名青少年参赛,成为安徽文博惠民的一张名片。亳州也成为该项活动的永久举办地。
不仅是绘画,与之相关的其他美术表现形式如拓片、剪纸、烙画、糖画、面塑等,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受到更多观众的热捧。
“博物欢乐奇妙夜”
成功出圈
连日来,夜色下,亳州市博物馆灯火辉煌,一改往日的厚重庄严,开启“夜场模式”。
从舞蹈演出到社教活动,从手工体验到非遗展演,观众们徜徉在汉风古韵的博物馆里,穿越不同时空,体验奇妙古今互动。
活动现场,观众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参与拓片体验、手工DIY、长卷绘画、神奇的造纸术等多个根据馆藏文物量身定制的体验项目,在欢乐的游戏和互动中了解历史,学习知识。除互动体验外,各种非遗展演也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近年来,亳州市博物馆以夜间开放的形式“出圈”,融合时尚潮流,丰富市民的夜间文旅生活,给游客带来了奇妙别样的文旅体验,引领了全国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新风潮。
据介绍,2018年,该馆以厚重的“亳”文化为主线、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载体,尝试进行夜间开放,举行“博物欢乐奇妙夜”系列活动。陆续推出了露天电影院,剪纸、皮影戏、陶艺等非遗展演,国学讲座、现场制陶、天文观测台、“智能机器人小亳和小宣带你夜游博物馆”等系列互动、大型亲子寻宝等十余项互动体验项目,全面呈现博物馆的多样性,打造“安徽省首家夜间安全开放的博物馆”。截至目前,该活动已成功开展22场次,线上线下惠及民众几十万人。做到了以文化点亮夜生活,让文物与非遗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起来、“火”起来。
“博物馆来到我身边”
触手可及
让文物活起来,不光要吸引观众来,还要想办法走到群众中去。
近年来,蒙城博物馆依托“国际博物馆日”、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契机,持续开展文物进社区、进学校等文化活动,讲好蒙城“文物故事”,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文物、感受文物,进一步加深群众对文物的认识,让文物以新的形式“活”起来。
日前,在涡阳县高炉镇杨楼村杨楼小学,孩子们兴奋地挤在一块块展板前,瞪大眼睛仔细观赏展板上的文物照片,不时向讲解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原来,这是亳州市博物馆精心组织开展的“亳州市流动博物馆走进涡阳县高炉镇杨楼小学”特别活动。
活动以图文进行展示,配合义务讲解、文物知识有奖问答,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介绍各类文物珍宝,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为提升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工作人员还精心准备了投壶、剪纸、烙画等传统技艺体验项目,在体验中赠送亳书签、亳笔记本、亳帆布包等系列文创产品,使孩子们面对面体验博物馆公共服务,零距离感知亳州传统文化魅力。
馆校共建是博物馆与学校担当社会责任、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新体现,考虑到很多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我市各家博物馆坚持以文化惠民为己任,持续推动“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系列公益社教活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亳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促进其全面、主动、个性和快乐发展。
记者:路振杰 通讯员:胡荣丽 文/图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