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户上的崔家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谯东有个刘庄户村,却没有姓刘的人家,都是姓崔的村民,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清朝中期说起。

清朝中期,刘庄户是姓刘的产业,相传业主是贾窑的刘传业。庄户上,一个大孤堆,长了一片树行子,也不知是哪辈人留下来的“庄户”,叫刘庄户。这一年,山东闹饥荒,有一家姓崔的人家逃荒到这里,那时候,人少荒地多,地也不值钱,姓崔的凑钱买了刘家的庄户,在树行子里盖了几间茅屋安顿下来,崔家人勤快,农活手艺好,一家人给刘家财主当“二把锄”——负责管理地里庄稼,锄草、浇水、逮虫、收割,地里收成地主取八成,佣工的取两成(二八分成),俗称“二把锄”。

崔家都是种田好手,他种的庄稼比其他人地里总要多产三四成,他家劳力壮,种的地多,自己又开出一些荒地,收成很好,几年下来,积攒下一些钱,又买了一些地,人口也越来越多,渐渐地,分家析口,分成了许多的村庄,在辛集一带,有“九里十八崔”之说,九里地,有十八个姓崔的村庄,足见姓崔的人口繁衍之快。

因崔家老根在刘家的庄户上安家落户,所以,这个村还叫“刘庄户村”,却都是姓崔的,几乎没有别姓,也没有姓刘的。               讲述:王长恩等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