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亳州市超百万群众无感领待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以前每年都要办理资格认证手续,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操这心了!”昨天,亳州市“无感互认”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67岁的刘素梅成为待遇领取资格“无感”认证的第一人。

刘素梅是涡阳县星园街道田小庙村人,她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工伤抚恤金两项待遇。“无感互认”改革实施前,每年她都要到社区或人社服务窗口办理两项待遇领取的资格认证工作。从今年起,她再也不用为资格认证跑一步路了。

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伤残津贴、失业保险金、高龄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据统计,目前全市有122.25万人在享受待遇时需要进行资格认证,涉及人社、民政、卫健、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等10个单位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按照传统的“被动式、静态式、集中式”资格认证模式,待遇领取人员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社区人工认证、手机APP认证等方式自证生存,程序繁琐,非常不便。

今年3月,亳州市人社部门牵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无感互认”改革,着手搭建“无感互认”服务平台,充分比对参保人员近期的出行、就医、疫苗接种等各类共享数据信息,分析参保人的个人生活轨迹及生存状态信任等级,对其待遇领取资格进行精准确认。对数据比对中发现的人员死亡信息核实确认后,取消其待遇领取资格,对具有生活轨迹的人群实行“免打扰”资格认证。

“我每年5月都要挑一天时间拿着身份证现场去办资格认证业务,前天突然收到人社局的短信,提醒说经过电脑后台比对,我已通过今年的资格认证。你看,这两笔钱都已经打到卡上了。” 这几天正在住院治病的刘素梅说,如果没有这项新政策,她现在根本没办法去办理认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社会保险待遇领取和惠民政策补助全面实现“无感互认”,将推进群众由“自证”变“佐证”,认证方式由“坐门等人”变“数据服务”“上门服务”,认证周期由固定时段变为动态递延,让群众真正享受深化改革带来的便捷。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领先,目前已在全省推广。

亳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无感互认”改革已汇集24个部门48个数据来源渠道1964.01万条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平台可以捕捉到全市90%以上参保人员的生活轨迹信息,大大提升认证工作质效,实现领取待遇“零跑腿”“无感知”“不打扰”,这项改革还可实现对待遇资格信息的实时精准分类,有效避免待遇冒领情况的发生。

(记者:刘景侠 曾莹莹 通讯员:柴涛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