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5月25日正午,在亳州市坤草缘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门口,白先广和工人将一袋药材搬上输送机履带。
这家集特色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于一体的乡村企业,位于亳州高新区第九社区管理中心铜关村,属于白先海和白先广两兄弟联合创立的坤草缘合作社。“我们都是本村的农民,连片租赁了一些土地搞种植。这些年中药材行情好,我们还在麦田里搞起了套种,这样收入更加有保障了!”白先广说。
白家兄弟口中的套种,实际上是在麦田地中间连片套种中药材,如牡丹、荆棘、知母、南仓株、桔梗、白芍、玄参等。这些中药材从播种到开采上市,短则1年,长则5年,周期不一,价格也是随行就市。“把中药材和小麦套种,既不影响粮食作物的收成,还能有中药材方面的收益。”白先广解释道。
“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全机械化收割了。今年,我们合作社在铜关村于庄、半截楼、白庄这一片共承包了近300亩地用来种植小麦和中药材。按行情,去掉租金、工资、农机租赁费等开支,我们差不多还能挣十多万元。”白先海说。
“咩咩咩……”合作社厂区的后门外传来阵阵羊的叫声。白先广告诉记者,这是他养的一圈波尔山羊,品种优、瘦肉多,有“世界肉用山羊”的美誉。每年应季的药材秸秆、青草等,都可以成为山羊的饲料,羊粪又可以还田当作肥料使用,如此循环利用不浪费。“今年养了200头波尔山羊,还有数百只土鸡和大鹅,你往这边看还有一块鱼塘,也是我们合作社承包的。”说着话,白先海朝羊圈外的鱼塘指了指。“高峰期时,我们合作社的工人有60多人,仅工人工资一年开支近50万元,都是铜关村周边村民。” 据了解,白先海兄弟俩将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有机结合,每年创造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金色五月,即将迎来夏收。铜关村西头的另一家合作社——亳州市德鹏合作社的负责人陈阳在忙着调试农机设备,为即将开镰收麦做着最后的准备。去年,陈阳投资了160多万元,陆续购置了收割机、挖掘机、秸秆打捆机、搂草机等农机设备,从当初单纯自家使用,变成了服务更多中药材和粮食种植大户,又增加了不少收益。
亳州高新区第九社区管理中心党委委员范丽娟介绍说,“坤草缘、德鹏等合作社在创造了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带动了百姓本地就业。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推广走特色种植养殖结合的‘新路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