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收一线】一位种粮大户的“抢收季”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选好种、管好田,勤排水、忙抢收,紧烘干、落袋安……蒙城县楚村镇七里村种粮大户陈长付,不愿再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天吃饭”,他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科学田管,抓抢天时,连天加夜地忙抢收,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收获了一个还不错的麦收季。

陈长付在收获小麦。

收割机连天加夜干

6月2日,烈日当空,芡河两岸,麦浪翻滚,农机轰鸣。在陈长付的麦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欢快地来回奔跑,进行着“吞吐”作业,金黄的小麦从根部被“截断吞咽”,等机器“吃饱”,再将麦粒“吐进”收储车里。

陈长付今年种了1200亩小麦,从当日的收割情况看,“亩均产量在600公斤左右”。不过,现在不是为亩均产量多少纠结的时候,他最发愁的是怎么才能尽快完成抢收,把这些小麦安全运回家。

“我只有一台80马力的收割机,连天加夜干,一天也只能收割100亩小麦,而最近几天经常下雨,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快速完成小麦抢收工作。”陈长付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帮他协调了几台联合收割机,帮了大忙。

更让陈长付高兴的是,他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

“是晚上10点吗?”“好,到时我去高速出口接你们。”挂掉电话,陈长付开心地说,他联系的7台联合收割机已经从河南省驻马店市出发了,当晚就能到蒙城。

陈长付说,正常年份,全国的小麦都是从南到北依次成熟,来自全国的农机手都会按照小麦的成熟期依次往北推进,到达蒙城时一般在6月1日左右。不过,受5月下旬连续降雨影响,南方小麦成熟期推迟,造成收割机未至。

作为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陈长付已根据天气情况预判到收割机紧张的局面。为此,他未雨绸缪,提前对接外地的联合收割机车队,并做好相关服务。

“明天大干一天,后天就能结束收割。”陈长付说。

辛苦劳作 落袋方能心安

望着眼前翻滚的麦浪,陈长付摘下几个麦穗,在手里揉搓几下,吹走麦糠,留下了圆鼓鼓的麦粒。“小麦看起来还不错,没有长芽,也没有发霉,遭遇这样的阴雨天,能有这样的品质很不容易。”陈长付感慨地说。

“今年午收,农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大起大落。前期小麦长势比去年还好,如果不是最近连续降雨,产量有望再创新高。”陈长付告诉记者,尽管种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但如果经营有方、管理得当,产量还是能够有保障。

今年,楚村镇在全镇26个村整建制实施农业“大托管”,由乡镇或村集体统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小麦优质品种每村不超过2个。“我种植的新麦26、中育1211就是镇政府推荐的,全都是强筋麦品种。”陈长付说。

陈长付指着一片麦田说,这里种的是中育1211。该品种属半冬性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返青早、抽穗早,抗倒伏较强,而且相较于其他小麦品种,灌浆期结束较早,因此,在5月下旬的降雨过程中,受影响相对较小。

在陈长付看来,品种选的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期管理。2021年,七里村部分农田被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其中包括陈长付的500亩承包地。“有些农田虽然不在高标准农田范围内,但仍然可以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总体算下来,我有800亩地因此受益。”陈长付说。

有了高标准农田,陈长付终于实现了“旱涝保收”。

漫步在陈长付的麦田里,纵横交错的水渠四通八达,雨水经水渠最终流入不远处的芡河。“面对最近的连续降雨,这些水渠可是发挥了大作用,确保农田不会出现积水。”陈长付说。

去年夏天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导致旱情严重,对玉米、大豆生长造成了很大影响。陈长付利用高标准农田里的节水灌溉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及时为玉米、大豆进行灌溉,有效减轻了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不仅如此,相对于传统的柴油喷灌机,现在的灌溉成本减少了一半,且一个人就能完成灌溉操作,可谓是省时省力又省钱。”陈长付说,去年他家玉米亩产达到500公斤,与正常年份差不多,比其他农户高出不少。

“老板,你看我的小麦值多少钱一斤?”“小麦看起来不错,一块两毛六怎么样?”听到粮食收购商的回答,陈长付满意地笑了,小麦亩均收入能达1500元,还不错!

烘干机满负荷运转

最近几天,楚村镇常兴社区的徽姑娘稻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烘干中心一刻没停,烘干机组满负荷运转,但里面加工的小麦没有一粒是合作社的。

“都是附近村民抢收回来的小麦,目前一天最多能加工处理300吨。”合作社负责人康伟阳告诉记者,该烘干中心不仅能加工水稻,还能加工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常兴社区有6000多亩小麦,但目前在地作业的只有十几台联合收割机。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虽然自家400亩荃麦725已到成熟期,康伟阳还是选择先让收割机给其他村民收割,把自家的小麦放在了后面。

“我们社区实施了农机‘大托管’,机械由社区统一调配。不能因为我们是种植大户,小麦就要先收。相反,我们还要带好头,主动把合作社的收割机交给社区进行调配,服从统一指挥。”康伟阳表示。

“前期测产时,我们的小麦亩产达到703公斤。尽管后期受到降雨影响,亩均产量应该也能达到600公斤左右。”康伟阳说,烘干中心是去年建的,总投资80多万元,市、县财政奖补了50万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现在,她要做的就是尽快把小麦抢收回来,同时发挥好烘干中心作用,尽最大努力将村民和自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