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收一线】一对“麦客”夫妻的“粮”心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午收时节,也是“麦客”们追着金色麦田奔波忙碌的日子。在我市600多万亩成熟的麦田里,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麦客”,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印西生、李燕平夫妻就是其中的代表。

收满一仓后,及时卸粮。

年年来,一来就是十多年

6月2日上午9时,在蒙城县立仓镇杨张村西张庄自然村,蓝天白云下,迎着明晃晃的太阳,一辆红白相间的“雷沃谷神”收割机,“劈”开金黄色的麦浪,正徐徐向前吞割着麦子。驾驶室里,59岁的印西生正聚精会神熟练地操纵着机器。

看着这7亩地的麦子被收割机一垄垄地“吃”掉,村民张名永很开心,“今年的机子少,外地的机子更少,老印能来到俺立仓帮俺收麦,很感谢他。”他这样一说,旁边几位村民也都连连点头。

“老印”夫妻是6月1日从连云港出发的,当天傍晚就来到了立仓镇。这十多年,年年来,来了就和老张联系。比“老印”小两岁的李燕平,个头不高,身穿花格子上衣,戴着一顶宽沿的旧帽子,斜背着一个土黄色的挎包,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跟记者重复地说着:“这里的人真热情!”

“老张”叫张怀群,是西张庄北边老营村的,十多年来,每年他都邀请“老印”来这里收麦,“那时候收割机不像现在这么多,有的外地机手还坐地起价,但他们夫妻俩忠厚老实,活干得好,收得干净,麦茬还留得低。”张怀群说,但这回印西生还没到村里,就被西张庄的张桂勤给“劫”走了。晚饭的时候,张桂勤和妻子做了七八个菜,准备了古井贡酒,喊了几位邻居作陪,好好款待了一番“老印”夫妻。

印西生微笑地看着小麦喷涌而出。

印西生正在维修收割机。

李燕平的午餐就是两个馒头。

防火灾,“老烟枪”忍了一天没抽烟

6月2日一大早,张桂勤陪着印西生去给收割机加油,他还热情地帮印西生垫付了800块钱油费。

刚下地不到一个小时,正在地头的村民看到印西生从收割机上跳了下来,钻到了机器下面,张桂勤心想一定“出事”了,急忙赶到地方察看情况,原来是机器坏了。

“这可咋办,大功率轴承断了。”印西生从收割机“肚子里”钻出来,汗水顺着他紧皱的眉头流下来,在他黝黑精瘦的脸上犁开了一道道沟壑,身上白色的短袖T恤也早洇成了黑色。印西生赶紧打电话给此刻正在附近乡镇收割小麦的外甥,看看他那里有没有合适的配件。但结果令人失望,“外甥带的是208的,我要用209的,型号不对!”张桂勤正要带着印西生去县城买配件,突然印西生的外甥打来电话说,他们有位同乡带的有“209”的配件,半小时就能送过来。这时印西生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等待的过程中,记者看到印西生几次想伸手去摸上衣口袋里的烟,但看了看身边的麦田,最终他还是没有把烟掏出来。“他这人平时烟瘾大,一会不吸就难受。上次我们一个老乡收麦时抽烟,一不留神把麦秸点着了,一下子烧了几十亩麦田。自那以后,印西生在收麦时,急得再狠,也不会去抽。”张桂勤说。

“吸烟是小事,安全是大事。这点道理俺还是懂的。” 印西生说。

收割机修好后,印西生急忙跃上驾驶室,收割机立刻向前“突突”起来。张桂勤也长长地舒了口气。

赶时间,一天就啃俩干馍

印西生驾驶着收割机不停忙乎,李燕平也没闲着,她要量地亩、收钱,和不断来“约活”的附近村民沟通,有时还要及时处理印西生的临时“指令”。只见她拿着一个手机样的仪器,沿着收割机走过的地方量地亩,量好之后,再跟对方确认。

虽然今年的收割机比较少,但李燕平并没有跟村民多要价,还是保持着往年60块钱一亩地的收费标准,只有遇到大面积倒伏的情况,她才跟村民商讨提一点价,“倒的不好割,还费油,多收点是应该的。”村民们都很理解。

太阳偷偷地溜到天空正南方时,张桂勤的爱人骑着三轮车送饭来了,“有馍有菜,赶紧来吃吧。”她招呼李燕平。李燕平没有客气,仅拿走了俩馒头,但对递过来的筷子,她摆摆手说:“不吃菜了,太耽误时间。”

在收割机停下来卸小麦的当口,张桂勤喊一直没顾上吃饭的印西生吃点,印西生说:“明天有雨,我少吃一顿,就管多收几亩地。” 印西生知道种田的不易,大家辛苦了一年,就盼着这几天的收成。“能多抢收几亩麦子,自己饿一顿又算啥。”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