莙荙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不见它,已有些年头了。

初夏时节,风和日丽,雨水逐渐丰沛,各种菜蔬一天一个样儿。这个时节,春韭的高光时刻已过,豆角、茄子、黄瓜等菜蔬,或正在舒展身段,或头顶黄花、满身青青,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而喝透水的莙荙菜,叶肥质厚,淡绿色的青梗已有尺余高,在明媚的阳光下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莙荙菜因何得名,连李时珍也不知道。他在《本草纲目》里说:“菾菜,即莙荙也。菾与甜通因其味也。莙荙之义未详。”菾菜,在古代是甜菜的别称,“苗似升麻,处处有之,味甘苦,大寒主时行,壮热解风热毒”。

莙荙菜是舶来品,原产于欧洲南部,公元5世纪从阿拉伯传入我国,“唐《西域传》末录有军达,即此菜也。”有专家考证,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说的印度荤柁菜即是莙荙菜。

因叶厚而柔,其名称极多,俗呼厚茇菜、达菜、牛皮菜、洋菠菜、厚皮菜、猪菠菜、光菜等。惠州人因其“形似饭匙,俗谓之饭匙菜”,颇有想象力。也有称其为春不老、黑白菜的,似乎不是一路货色。潮汕人称之为“厚合菜”,有“生机蓬勃、合心合意”之意,的确有好彩头。

相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为躲避敌兵,慌乱间躲进农家菜园,结果踏坏了莙荙菜,菜园里狼藉一片,面目全非。谁知一场雨过后,莙荙菜不仅元气恢复,而且郁郁葱葱。自此,民间将其称为“君踏”,认为立夏吃它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与大多数叶菜类不同的是,莙荙菜叶片向外摊开,成熟后可剥去外层较大的叶片做菜,其余的叶片可留待下次剥食,而且新的叶片会长得更大。或许正因这一特性,“莙荙菜,所在有之,人家园圃中多种”。

按叶柄颜色不同,莙荙菜有青梗、白梗和红梗之分,可食用,可养禽,可制糖,亦可盆栽以供观赏。我们食用的多为青梗莙荙菜。

莙荙菜,煮面条或做汤,底汤柔滑,健胃益脾;用油炒,叶面光滑油亮,但不如菠菜软嫩;可以做菜饼,焦黄软糯。更简单的,是家常的凉拌菜做法:将叶柄切成条,热水氽熟,浸入凉水中捞出控水,加盐、鸡精、白醋、蒜汁、香油等诸多调料,充分拌匀后即可盛盘,清脆爽口。但看古人的记载,“莙荙,性冷,补中下气,多食破腹”,似乎并不提倡凉拌。

据说,莙荙菜有“补中下气,理脾气,去头风,利五脏”的功效,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其叶片一样光滑。

莙荙菜有美容作用,是有确切记载的,“莙荙作面上粉刺,莙荙子酢浸揩面,令人光泽”“捣汁服,主冷热痢,又止血生肌。及诸禽兽伤,傅之立愈”。

不只是美容,在古代,莙荙菜还多用于洗衣。“莙荙叶微厚而光滑,其茎灰,淋水洗衣,其白如雪”“茎灰,淋什洗衣,白如玉色”“莙荙,叶微厚光滑,茎烧灰淋汁,洗衣色白如玉”等,看这样的功效,似乎比现代的洗衣粉并不差。

只是不知为何,如今它风光不再,在平常人家的饭桌上再也难见它的身影。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