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天是2023年高考第一天,今年我们安徽的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独立的空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自命题作文。本报特邀我市几位高中语文老师第一时间试水高考作文,以飨读者。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道,种树之法在于“不害其长而已,不抑耗其实而已”。既不“爱之太恩”,又不“忧之太勤”,给足树木成长空间。树木如此,树人更应如是。青少年之树,若想早实以蕃且硕茂,需要留足成长空间。
何为“自己的空间?”它是一种“留有空隙、温情包容”的理解尊重,是一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心境,是一种“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的势能沉淀。
在学习压力和社交压力的交织中,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干扰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渴望拥有一个安静的角落,整理纷繁复杂的思绪,收藏无法言语的秘密,品味、经历、锤炼、成长……
首先,青少年成长需要自己的空间,空间的营造需要多方努力,诸如成长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挑战的擂台。于家庭而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必定接受不了风雨的洗礼,正所谓“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父母需要给孩子克制的爱、宽松的环境,甚至是犯错的空间;于学校而言,除了发挥常规功能外,更需要给学生营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于国家而言,爱护和培养青少年,就是要满足他们在身体上、心理上、智力上的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为青少年成长打造立体空间。
其次,青少年成长需要自己的空间,空间需要别人给予,但更需要自己创造。且看《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正值青春年华,却遭遇双腿瘫痪的悲惨境地,但他能在地坛苦寻出“写作空间”,用残缺而又丰满的一生有力诠释“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且听震川先生归有光,面对科举落第、亲人辞世、家庭变故的多重困境,积极寻觅自己的“精神空间”——项脊轩。在破旧、昏暗、逼仄的空间里,找到灵魂栖息的港湾,完成生命的蜕变。且想“种子达人”钟扬,从兀兀穷年、“择一事终一生”的“守界者”,到敢于跨界、勇于超越的“探界者”,何尝不是创造自己的成长空间?倘若没有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何来“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的高度评价,何来归有光“明文第一”的千古美誉,又何来“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
最后,青少年成长需要自己的空间,但自己的成长空间不是完全放纵的空间,需要正确引导与有序规范。青少年的独处空间既不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封闭,亦不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孤独。享受自己的空间,是一个人感悟世界、思想成熟、学会生活的过程。
揆诸当下,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少年更应将自身成长空间与国家发展空间紧密融合。“滴水必须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只有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同频共振,青少年才能更好地在大大小小、虚虚实实的空间里适度放松、厚重沉淀、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