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连天加夜干、烘干机马力全开、运粮车穿梭不断……今年的午收是聂红伟多年来过得最辛苦的一季。
小满过后,麦粒渐渐饱满,聂红伟每天都要往麦田里跑,涉及3000多户群众的2万亩麦子,收成马上就要揭晓,他心里忐忑不安。然而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由于连续阴雨天气,小麦的最佳收获时间被打乱,抢收成了他午收期间的关键词。
6月8日,烈日当头,7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开进了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的麦田。
从收成来看,今年小麦亩均产量达1100斤左右,基本达到预期,“这主要得益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及‘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的实施,才有了粮满仓。”聂红伟说。
聂红伟向记者展示抢收回来的小麦。
小麦烘干现场。
抢收两千吨小麦
6月8日早上,在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谯城区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聂红伟正在指挥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天气晴好,他的心情也一扫之前阴雨天气带来的多日阴霾。
聂红伟今年种植了4000亩小麦,分布在谯城区多个乡镇,十河镇梅城村只是其中一处,约有800亩。“今天早上开始收的,共有7台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预计今天晚上这里的小麦就能收完。”聂红伟说。
如果不是午收以来的多场降雨,聂红伟的小麦应该在6月4日前就已收完。往年,谯城区的小麦一般在6月1日前后开始收割。聂红伟的合作社共有7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割1000多亩小麦,4天左右能结束“战斗”。
5月下旬,聂红伟接到农业部门提醒,5月底到6月初将出现强降雨天气。他提前保养收割机,检查烘干机,腾空仓库,为打赢小麦“抢收战”做好准备。5月31日,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开始下地抢收小麦。
聂红伟说,“龙口夺粮”,不敢有任何的松懈。他们连天加夜地干成了常态,但断断续续的降雨多次打断他们抢收的步伐。据气象部门监测,6月3日晚上有雨。当天,聂红伟一刻也不敢歇息,一直干到4日凌晨两点多下起大雨,这才“休战”回家。
雨后,需要等两天,收割机才能下地作业。聂红伟不仅要抢收自己的小麦,还要帮其他村民收小麦,合作社的收割机变得“捉襟见肘”。他电话联系外地的朋友,紧急调来了7台联合收割机,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
“我们与外地的农机合作社长年保持合作关系,往年他们都会准时过来,今年因为降雨影响,他们的机器在南方省份收麦一直过不来。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困难,他们及时协调,最终赶来支援。”聂红伟说,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发展,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数量不断增加,为小麦抢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着一辆辆运粮车满载着小麦离开田里,聂红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里就是我们抢收回来的小麦,估计有2000吨。”在谯城区大杨镇合作社基地,聂红伟从仓库里抓起一把小麦,对记者说,“你看,抢收的小麦颗粒饱满、色泽鲜亮,品质非常好。”
当好农户“田保姆”
“聂会长,我还需要一辆运粮车。”“好,我给你找。”聂红伟刚到合作社的服务大厅,种植大户丁传信就找到他。聂红伟立即拨打电话,多方联系,终于找来了一辆运粮车,并告诉司机,运费由他出。
聂红伟与古井集团签订了2万亩的“荃麦725”订单种植合同,除了自种的4000亩外,其余的都交由3000多农户种植,聂红伟负责提供技术、管理和收购等“一条龙”服务。丁传信就是合作农户之一,种植了700多亩“荃麦725”。
聂红伟已经帮丁传信找了几辆运粮车,但由于其种植面积大,运粮车不够用,希望能再支援一辆运粮车。丁传信的运粮车一车车开来,聂红伟安排工作人员做好水分测量、过磅称重,最后被运往仓库卸粮。
“如果水分过大的话,储存过程中容易起热、霉变,需要先进行烘干。”聂红伟说,他的烘干机现在正加紧作业。
2022年,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及“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我市共建设了8座烘干中心,聂红伟的烘干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日烘干能力从之前的120吨提高到现在300吨,在今年的午收中大显身手。
“午收以来,我们共烘干了1000多吨小麦。烘干后的小麦不仅水分达到了储存条件,品相也比较好。”聂红伟说,建设烘干中心政府有补贴,减轻了经济压力,让他发展小麦种植信心更足了。
除了烘干中心,聂红伟今年还建设了一座1万吨库容的粮仓,总库容量1.3万吨。聂红伟说,种植规模上来了,各种设施也要跟上,不能出现“卡脖子”现象。用不了多久,小麦将堆满粮仓。
走进聂红伟的万吨粮仓,8米多高的仓顶看起来非常“高大上”,7.6米长的运粮车在仓库里进出自如。“高点,高点,再高点……”“没想到咱们的仓库这么高,真的很少见。”一位合作农户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顺利卸完粮,不由得感慨道。
“在十河镇境内,有辆车牌尾号为‘3757’的运粮车漏麦了。”聂红伟打开午收工作微信群,听到了这样的语音提示,于是他立即拨打电话,终于找到了运粮车司机,“有人提醒你车上装的粮食漏了,你赶紧下车看看。”聂红伟急切地说。
挂了电话,聂红伟疲惫地躺在座椅上,家人给他拿来三个变蛋和一瓶饮料。他很想“啤酒就变蛋”美美地吃上一顿,但喝酒不能开车,而他随时都有可能开车外出,只能把啤酒换成饮料,凑合着吃。
聂红伟还没吃完,就有农户打来电话,请求支援联合收割机。这样的求助电话,聂红伟一天要接几十个,最多的时候甚至达上百个,“我就像个‘小保姆’,无论农户有什么需求,我都是有求必应。”
不让合作农户吃亏
“聂会长,你看我的小麦多少钱一斤?”“小麦品质还不错,1.2元(每斤)。”听到聂红伟的回答,一位合作农户满意地到粮仓卸粮去了。
受雨水影响,今年的小麦品质总体不如去年,但“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仍然适用。聂红伟说,如果是农户在雨前抢回来的小麦,每斤能卖到1.3元以上,这个价格即使放在往年,也算不低了。
让合作农户们更加放心的是,由于签订了小麦订单回收合同,他们的小麦将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卖给聂红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让农户吃亏。”聂红伟说。
作为种地“老把式”,聂红伟对小麦有着很深的感情。“小麦从种到收大约需要240天,中间要遭受七灾八难,还要在土肥、灌溉、植保、机收等多个环节上下功夫。”聂红伟说,他把小麦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渴了浇水,饿了施肥,病了打药。
在聂红伟的精心照料下,一直到收获之前,今年小麦长势都非常好。但就在他准备迎接收获时,连续几场大雨让他“伤透心”。
经过抢收,聂红伟的小麦亩均产量仍然达到1100斤左右,“与往年相比,这个产量不算低,处于中等水平。”聂红伟说,一年分为午收和秋收,午收已经结束,接下来的夏种同样重要。
在聂红伟合作社里,一袋袋高粱种子堆积如山,很快就将分发给合作农户。除了小麦订单种植合同,聂红伟还与古井集团签订了2万亩高粱订单种植合同,其中1.6万亩分配给合作农户种植。
聂红伟不仅要为农户提供种子,还要提供化肥和技术指导。“2万亩高粱需要1000吨化肥,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直接与厂家签订合同,预计明天厂家开始向我们供货。”聂红伟说,通过种子、化肥“集采”,帮助合作农户省了不少钱。
谈及接下来的夏种,聂红伟充满信心地说,目前土壤墒情好,适合高粱播种,他正在向合作农户分发高粱种子,指导农户抓住机遇播种。
“良种配良法,秋天的高粱肯定不会差。人勤地生金,只要肯干会干,粮食丰收是水到渠成的事。”聂红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