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这里就是我流转的土地,一共1600亩,今年种的全部都是杭白菊。”日前,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十八里村,亳州市友田药业负责人赵百海指着连片种植的药材介绍。
当日,药农正在对菊花进行喷药等田间管理。赵百海告诉记者,他们5月份开始种植菊花,一直到6月份种植结束,预计10月份开始,菊花能够错峰成熟,分批采摘更加方便。采摘的鲜花运回厂里烘干,一部分药用,作为生产感冒灵颗粒的原料;一部分销售到饮料厂,制作花茶。
“为了保证菊花的质量,我们都是聘用附近的村民进行人工除草,每天60元至100元不等的工资,最多时用工达300多人,也给村民增加了收入。”赵百海说。
村民张怀才告诉记者,他今年60多岁了,像他这么大年纪的人,出门找活不容易。家里9亩地都流转给了基地,他在家闲着没事,就到基地干活,一天工资100元。
近年来,十八里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菊花、高粱、红薯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十八里镇已吸引30家中药企业落户建设药材种植基地,流转土地3万亩。种植有亳芍、牡丹、白芷、白术、菊花、黄蜀葵、连翘、桔梗等十多个品种。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药材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务工达6000多人,每年可为村民增收1000多万元。
“菊花等中药材种植怕涝怕旱,为此,我们镇对亳药花海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进行了治理,新打机井100多眼,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为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十八里镇党委书记王森介绍,为促进药业企业落户十八里镇,政府每亩地还给予企业800元扶持资金,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探索村民增收共富的新路径,走出“美而富”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