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的《悯农》作于何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时号“短李”“元和三俊”之一,生于湖州乌程县,系唐高宗朝宰相李敬玄曾孙。

仪凤三年,李敬玄出任洮州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因不通兵事,大败而归,兵败后被贬,自此家道败落。

李绅父亲李晤是一个县令,可怜在李绅六岁时去世。李父去世后,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贫困,母亲卢氏亲自教授李绅熟读《经书》及为人之道,为家之方,治国之理。等李绅长到十五六岁,李母为了李绅的学业,迁居到无锡,并让其在惠山寺读书。

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李绅读书非常用功。青年时的李绅,个子虽矮小,但精明能干,博才多学,在写诗方面尤为出色。

李绅二十六七岁时,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李绅决定赴京赶考(应进士试)。临行前李母千叮咛万嘱咐:此去长安千里迢远,路上注意安全。如走西淝河水路进京,可能会途经祖籍,如真是这样就回祖籍祭拜一下。李绅一一记在心里。

次日,李绅打理行囊,水陆兼行,往长安出发。

李绅平时喜欢广交朋友遍游天下。一天,李绅船行到谯县古城境内龙德口岸,整理行李下船上岸,李绅不知所往。正一筹莫展之时,一位老者经过,李绅忙上前搭话:“请问长者,李老寨如何行走?”

老者上下打量着李绅,问道:“你到李老寨有何贵干?”

李绅答道:“我是去京城赶考的举子,路过祖籍地想回去看看。”

两人边走边谈,交谈之中得知老者姓李叫李哲,李老寨人,与李绅同宗,两人大喜。约莫两个时辰,两人走到李老寨,过了寨河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低矮的茅草房,村里的人大多佝偻着身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李绅见状,眉头紧皱,心生怜悯之状。族人们听说李绅是同宗同族之人,非常热情地招待,李绅心中颇为感动。

在李哲和族人的带领下,李绅对远宗近祖逐一祭拜。李绅一生回祖籍两次,在担任宋亳汴颍观察使时又回去了一次。

听族人介绍三国时期曹操的点兵台就在附近,许褚死后亦被埋葬在点兵台下。许褚眷恋家乡,葬于点兵台下也是临死前的嘱托。

李绅在族人的引领下登上点兵台(有人说是和李逢吉一起登上东稼台,此时刚二十多岁进京赶考的举子,怎会和四十多岁的朝廷大员在一起?有悖史实)。点将台在古城集西,现在叫许褚墓。按乾坤八卦建造,目前还保存有占地三亩余,高七米多的台子,站在高台四周仔细观看,点将台还保留着八边的形状。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李绅看到点将台下不远处,一位身穿短衣,裸露上身,赤着脚的人在田地里,手拿锄头在为稀疏的庄稼除草,身上的汗水被灼热的阳光照射得闪闪发光。李绅心中感慨,随口说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环绕点兵台走了一圈,四处远眺,看到一望无际的良田,想想家乡的族人,有感而发再次说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热血男儿为国忧心,为民叹息。安史之乱以后军阀割据,宦官当权,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国家将走向何处?人民何时才能安居乐业?在李绅的心里发生着疑问。想想漫长的赶考之路前程一片迷茫,结合身边的情与景不由叹息:“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族人被李绅的情怀深深打动,在阵阵金榜题名的祝福声中,李绅再次踏上了赶考的路。

到了长安,李绅与同样进京赶考的举子吕温同住一个客栈。两人相见恨晚,共同的抱负和理想让彼此无话不谈。李绅把一路来的所见所闻一一和吕温分享。又把路上所作的几首诗说与吕温,吕温大为赞叹。

后来,吕温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李绅却名落孙山。吕温欣赏李绅的才智大力热捧李绅的诗。李绅虽未中榜,但是却在京城名噪一时。

几年后,李绅的好友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和李绅的《悯农》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之状。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