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进行时,小心这些骗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目前,高招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每年高招录取期间,招生诈骗也进入高发期,且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危害严重。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整理了几种常见的招生骗局,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

借军校招地方生名义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声称能帮助考生上军校“地方委培生”,许诺将来拥有军籍、享受军官待遇等,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部队印章,从而骗取钱财。

以“内部招生指标”进行诈骗。不法分子自称在高校或招生办有关系,掌握“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要求考生家长先期支付定金或活动经费。

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将“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声称只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定向费”,就可以得到“定向招生”或“自主招生”的计划及指标。

勾结有关人员共同诈骗。实施诈骗前,不法分子租住大学公寓用作临时招生办公地点,使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是高校正规招生,从而放松警惕,落入圈套。有的不法分子还伙同大专院校内部工作人员共同作案,考生家长在向校方核实后发现确有其人,往往信以为真而上当受骗。

混淆不同类型办学形式。不法分子、中介和个别高等教育机构,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等“入学通知书”“学习通知书”等蒙骗考生及家长,故意混淆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性质,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区别。

民警提醒家长和考生要保持警惕,查询分数、招生录取都要通过官方途径;对接到的录取通知书,须仔细鉴别真伪,将省考试院门户网上查询到的个人已录取信息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进行比对,确认学校、专业等具体名称无差别。

(记者:曾莹莹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