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烈日当头,依然在工作岗位上挥汗如雨。日前,在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的建设现场,记者就看到了这么一群工人,为了能让学校早日完工投入使用,他们迎酷暑、战高温,为我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默默奉献着一份“工”力。
刘双正在打磨栏杆。
人手一个“超大杯”
7月22日上午9点多,室外最高气温达到36摄氏度,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校的整体框架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忙着铺设室外管道、进行场地绿化等工作。
在操场看台边,工人鲍云广正在焊接看台防护栏杆。随着电焊枪喷出蓝色的火苗,周围的温度也随之升腾起来,再加上太阳的高温炙烤,鲍云广的脸庞和被晒得黑中带红的手臂上的汗水汇成了一条条水线,滴落在地上。他身旁放着一个容积为2000毫升的大水壶,里面的水已快要见底。记者注意到,这样的“超大杯”,在工地上几乎人手一个。
“我是早上6点开始上工的,现在还不到10点,一大壶水就快要喝完了,正准备去工地的休息室再装点呢。”抬头抹了一把汗后,鲍云广喝完了水壶的最后一口水,有些腼腆地告诉记者,出汗实在是太多了,必须不断地补充水分。
鲍云广介绍,自己是今年端午节后到这里工作的,主要负责外部装修的电焊工作。“栏杆的密度和拐角的弧度都是有一定要求的,项目方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施工质量一点也不能马虎。”鲍云广说,为了保证安全和美观,每个接点的焊接都要求十分精准。
鲍云广说,炎热夏季让他感到最难熬的就是有时汗水会顺着额头流到眼睛里,让人感到一阵涩痛。每当这时,他只能尽力睁大眼睛,完成手中的焊接点,再抽空擦脸上和眼角的汗水。
高温下的“另类”防护
鲍云广的妻子刘双也在这个工地上务工。作为工地上少有的女工,刘双负责的工作是将鲍云广焊接后的栏杆打磨光滑。记者看到,随着打磨器开始运转,细小的铁砂碎末开始向四周飞溅,为避免吸入粉尘,工作时刘双总会戴上一个防护口罩,这让她在高温的天气下感觉更为闷热。
“我们知道这个工程项目是学校,总想着能把所有的工序完成得更加精致些,让孩子们能更安心地上学。”刘双介绍,她的家中共有三个孩子,目前正在老家河南读书,每次施工时,她就想着万一有一天孩子能考到自己参与施工的大学里读书,该是怎样一种喜悦。
施工间隙,刘双扯掉脸上的口罩,擦了擦汗水后深吸一口气,露出开心的笑容。记者注意到,因为长时间戴着口罩在太阳下施工,刘双的面颊上已经出现了“口罩脸”,口罩内外的肤色黑白分明。
学校图书馆外,木工王守军正蹲在钢筋架上搭建楼梯框架。虽然天气炎热,王守军却穿着厚厚的长衣长裤。王守军解释说,因为前段时间持续的高温工作,胳膊的裸露位置有些晒伤,且图书馆周边杂草多、蚊虫也多,穿着长衣长裤虽然闷热,却可以防止太热炙烤和蚊虫叮咬。
“我老家就是谯城区十九里镇的,听说这里是专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大学,能为家乡的中医药事业作贡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骄阳下,肤色黝黑的王守军自豪地说。
“汗”卫质量保进度
为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施工单位中建一局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除了调整了施工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作业外,还准备了绿豆汤、藿香正气液、员工休息室等,这些关爱举措深受工人们好评。
据了解,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新校区占地601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10.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中药制剂生产车间、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专家楼、药圃及室外配套设施等。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对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助力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我市深化与沪苏浙人才合作的代表性项目,2021年4月,亳州市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共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以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这个校区的建设已经完成主体验收,现场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食堂、教学楼、宿舍楼预计7月底可具备交付条件。”施工单位中建一局亳州学院五期项目党群专员张冠军介绍,虽然入伏后高温天气持续,但工人们依然坚守在建设现场,战高温、赶进度,他们用平凡的坚守诠释着劳动者的职责与担当。
“磨刀不误砍柴工。太热了我们也会合理调整工作时间,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鲍云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