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鱼趣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俗话说“吃鱼没有捉鱼欢”。记忆中,小时候从没有吃过从市场买的鱼,都是自己钓或捉的鱼。

与现在动辄上千元的渔具相比,那时候钓鱼的工具不花一分钱,完全是自己制造:一根长长的竹竿削光滑就是鱼竿,扯一段母亲纳鞋底用的麻绳做钓绳,用一小节细高粱杆或羽毛充当浮标,烧红一个缝衣针,用钳子捏弯,就是鱼钩。鱼饵嘛,从地头挖几条蚯蚓就行啦。

扛着鱼竿,提着水桶,来到池塘边,找一个水草茂盛的地方坐下。在鱼钩上套上蚯蚓,甩一个优美的抛物线,鱼钩就跳入水中。剩下的时间,屏息凝视,静静地等待。钓鱼讲究的是一个“静”字,需要沉得住气。看到浮标有轻微的颤动,这时不要急着提竿,那是鱼儿在触碰鱼饵,还没有咬钩。浮标下沉了,要又快又稳地收竿,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就被提上来了。运气好的话,一晌能钓十多条呢。

与钓鱼相比,用渔网撒鱼则收获更快更多。姥爷有一张渔网,网线丝丝缕缕,网眼密密麻麻,他常常带着我去河边捕鱼。姥爷右手抓绳,左手用力撒网,渔网像一张椭圆形的帷幕一样张开后在铅坠的作用下很快沉入河底。稍停片刻,姥爷拽着绳子,徐徐收网。渔网里,七八条鲫鱼、草鱼、青鱼等不甘心又无可奈何地挣扎着。我忙不迭地跑上前,扒开渔网的口子,把一条条鱼儿抓进水桶。姥爷则抽着旱烟,笑眯眯地看着我收获战利品。如今,姥爷已去世多年,他的渔网还在老家屋子墙壁上静静地挂着。

浑水摸鱼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游泳本领。盛夏的池塘里,小伙伴们像小鸭子似的扑腾着,惊得大大小小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记得有一次,一条被搅得头晕脑胀的大鱼倏地撞在我肚子上,我下意识地赶紧用双手去抓,不料它却从我的肋下滑过去了。于是,我手脚并用,在水中快速地闪转腾挪,一番折腾后,终于抱住了那条大青鱼,一尺多长,四五斤重,羡煞了众伙伴。

用瓶子捉鱼比较省事。找一个大口的罐头瓶,绕着瓶口系一道长绳,瓶子里面放些小米、面团之类的诱饵,把瓶子沉到池塘深处,绳子另一端系在池塘边的小树上。然后,你该干啥干啥去,等一二十分钟回来捞出罐头瓶,你就会看到瓶子里满是小鱼儿。

如今老家的池塘,或者干涸,杂草丛生;或者被夷为平地,上面建起了房屋。那清莹莹的水和跳跃的鱼儿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作者:赵秀坡,男,1977年11月出生,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语文教师,1996年8月参加工作,在《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精神文明报》《羊城晚报》《意林》《思维与智慧》《做人与处世》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历史故事、儿童文学、教育论文若干篇。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