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对生活失去兴趣,她到底怎么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高中女生小花(化名)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亳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小花在咨询室低头不语。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王德志通过与小花沟通,发现其对老师的行为、学校制度、人际关系都产生了不合理信念刺激下出现的情绪低落,小花还表现出对生活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活动减退、睡眠差、饮食减少、容易哭泣等情况,被诊断为患上中度抑郁症。

通过深入了解,王德志分析小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和自身心理特点方面的影响。小花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她上学期间在校住宿,假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很少,物质生活尚能满足,遇到问题时便不问青红皂白斥责、谩骂孩子,孩子遇到委屈时没有倾诉对象。

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高,制度严,加重了小花的心理负担。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处理方式欠佳。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能有目的地为理想而行动,但还不够成熟,带有冲动性,小花的自我克制能力欠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表现出成人感,对父母、老师的言语、观念、行为持批判态度。

“小花正处于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想要以成年人的身份独立,反对别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王德志说。

针对小花的情况,王德志对其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及认知行为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采用劝导、启发、共情、支持等方法,帮助小花认识问题,缓解心理冲突,提高其治疗的信心,从而促进康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向其讲解抑郁障碍相关知识,告知其症状改善的规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服药的依从性,让其认识引起疾病复发的因素,教育他们认识复发的早期症状,指导她在抑郁发作的早期尽快寻求治疗,减少复发率。

认知行为治疗方面,一旦发现其有不合理信念,便积极主动地、连续不断地向其发问,质疑其不合理的信念。

■心理治疗师的话

预防青春期抑郁 沟通疏导很重要

王德志说,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情感情绪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障碍,针对这些现象,要做好积极的沟通、辅导。

支持法:常常是他人的支持和自我的支持这两种方式,他人的支持包括同学支持、教师支持、父母支持等,作为父母亲需要了解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不要对孩子不管不问,要常和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

适当情绪宣泄:初中生、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在考试前父母可以针对这些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给予适当营养、合理放松等,让青少年紧张的情绪得以宣泄。

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开始爱美,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包括对人体美、心灵美等有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确出现了抑郁的症状,建议带孩子看专科,如精神科、心理科的医生,必要时可以使用抗抑郁的药治疗,来改善抑郁症状。

医师小档案

王德志  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亳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治疗与康复中心主任,第四届亳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第一届亳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监事长、第五届亳州市道德模范、亳州市红十字救护培训讲师、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委员、安徽省第19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先后多次在三甲精神专科医院进修学习精神医学,对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