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群众共担推进黑臭水体治理
人人参与共享水清岸绿美景
芦草沟与董沟交汇处变得水清岸绿。
亳州新闻网讯 “以前夏天在家里不能开窗户,现在好了,开窗就有清新空气,这多好。”日前,在谯城区淝河镇冯洼村冯洼新村段新建沟边,村民桑振高兴地说。
几年前,因沿河建房、污水直排,冯洼新村村后的新建沟逐渐成了一条臭水沟,影响着村民的生活。2020年以来,淝河镇以新建沟、董沟、反修沟及贯穿全镇的芦草沟为试点,进行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
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但如何引导群众参与呢?为此,淝河镇、冯洼村党委多次召开黑臭水体治理群众座谈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从一开始就有参与感和责任感。同时,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宣讲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环境保护政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们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决定由镇政府与沿岸群众共同出资治理,这样能够使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从心理上支持污水治理工作。”
通过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最终,36户沿河群众均表示积极配合管网建设、污水收集,每户缴纳了200--1000元不等的污水治理费用,加上村集体经济出资部分,共募集资金3.4万元。该村还从36户群众中推选一名党员作为监督员,监督新建沟水体治理,真正做到群众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
“我们遵循‘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治理项目由镇环保站负责设计,乡村振兴公司组织施工,村里自己采购水管,雇佣村民中的泥瓦工人作业,这样不但节省了材料和人工成本,还避免了烦琐步骤。”淝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高玉华介绍。
治理项目包括为沿河居民新建污水管道,在附近新建大型三格式污水化粪池,将36户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引入化粪池,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同时,对2.3公里长的黑臭水体进行清淤截污、生态修复,让水体重现水清岸绿。
“俺家当时出了500多块钱,这钱花得很值,现在水质变好了,我们又可以在河边钓鱼休闲了。” 冯洼新村居民程团结说,因为各家都出了钱,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这里的水环境。
同新建沟一样,淝河镇杨庄村韩大新村段芦草沟、董沟同样发生了“蝶变”。记者在芦草沟与董沟交汇处看到,水里种的植物郁郁葱葱,曝气喷泉正在喷水,水面环境干净整洁,几只鸭子忙着在水草中觅食。“目前,我们已经治理完成了5条黑臭水体,正在推进另外7条的治理。” 高玉华介绍。
水体治理好更要管护好。淝河镇认真落实河长制,要求镇村两级河长积极履行责任。同时,配置护河员管护,建立河(塘、沟、渠)及沿岸定期清理及保洁机制,定期对水体漂浮物、垃圾、杂草落叶等进行清捞;将黑臭水体巡查纳入网格化监管,对村庄周边、房前屋后、街巷沟渠实行全覆盖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我们还通过村规民约进行倡导,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水体保护,促进水环境长治久清。” 高玉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