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城南调蓄水库输水管道巡线现场:“披荆斩棘”,守护城市供水“大动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进入暑期以来,我市气温居高不下,中心城区用水量不断攀升,日均总供水量达到18万吨。殊不知,当汩汩清流流入千家万户,大家享受着自来水带来的丝丝清凉时,城南调蓄水库和自来水公司的管网巡检员们正经历着高温的考验,确保输水管网的精细运维、安全畅通,多措并举全力守护“水缸”,保供水。

在农田野草中穿行

身穿反光背心、脚穿防水雨靴、手拿检测工具,8月8日一大早,城南调蓄水库和市自来水公司的巡线员们开启了一天的巡查工作。此次巡查任务是检查从龙德加压泵站到城南调蓄水库供水管线,是否存在阀门漏水、井内积水等异常状况。

上午9时许,结束了上一站的检修后,巡线人员来到位于十河镇的44号阀门井附近。由于管道位于农田之中,车辆无法通行,大家只能在距离阀门井一公里的公路上下车,拎着几十斤的检测设备徒步前进。

“要小心脚下的碎石和周围的杂草,不要被划伤了,更不能踩到地里的庄稼。我们都已经有诀窍了,巡线时一定穿上长袖长裤,做好全身防护。”巡线人员一边用手扒开周围超过人高的玉米和杂草,小心翼翼向前探路行走,一边提醒同行的记者不要被刮伤皮肤。

高温天气下,在本没有路的地方深一脚浅一脚穿行,是一件很吃力的事。一公里的路程,众人走了近20分钟,在太阳的照射下,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汗水顺着额头不断滴落。

哈帅完成井内作业回到地面。

地下5米的“险地”检修

“滴滴滴”,随着巡线机发出提醒声,44号阀门井任务点到了。只见几名巡线人员迅速爬上1米多的高台上,合力用千斤顶打开近300斤的井盖,一股湿热空气随着打开的井盖瞬间扑面而来。经过安全检测后,市自来水公司巡线测绘部主管哈帅熟练地下到5米深的井内,开始排查安全隐患。

哈帅介绍,含氧量低、有毒气体是井内暗藏的主要危险源。因此,每次下井前,都要用气体检测仪对井内的安全系数进行检测。记者看到,由于井内空间狭小且潮湿闷热,哈帅每隔几分钟就要抬起胳膊擦一擦遮住眼睛的汗水,才能继续工作。

与往日的例行巡查不同,哈帅和同事们此次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

“为保障引江济淮输水管道的安全,我们城南调蓄水库的巡查员每个月会沿线巡查两次,检查阀井周边是否存在有取土、渗漏等现象,阀门是否有漏水、损坏等问题。” 亳州市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水质保护科科长察斯琪介绍,由于近期雨水较多,为避免阀门井设施淹水损坏和井内积水过多溢出损坏周边田地,除了城南调蓄水库的巡查员外,还特意邀请了市自来水公司的专业巡线人员一起参与此次巡查工作。在完成日常检修的同时,由专业人员排出井内积水,并对输水管道空气阀滤网进行清洗,避免因滤网堵塞出现爆管现象。

守护输水管道“大动脉”

“44号空气阀井情况良好,井内没有积水,设备运转正常。”经过十多分钟的检查后,哈帅从井底顺着梯子回到地面,在统计表上标明排除隐患的字样。此时,他的头发和衣服已经被汗水打湿。

“这段水源是引江济淮工程从龙德加压泵站到城南调蓄水库的供水管线,全程31.44公里,共有64个阀门井。”察斯琪介绍道,城南调蓄水库总库容为493万立方米,蓄水容量460万立方米,可以保障亳州城区80%的供水量,解决大约70万市民的用水问题,该路线管道的正常运维对于城市供水尤为重要,可以称得上是输水管道的“大动脉”。

据介绍,随着夏季用水高峰期的到来,巡线员在确保日常管道巡检的基础上,还会进一步加强巡检频率,积极向沿线村民宣传管道保护知识,防止管道被违章占压,确保供水安全。

“水库关系着城区几十万人口饮用水安全,天再热我们也会一直往前走,一刻也不能耽搁。”大口灌下一整瓶矿泉水后,来不及休息,哈帅又随着同事们前往下一个检测点,继续进行检测工作。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