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院春笋筑梦“字正腔圆”实践团:多元推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为培养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高普通话普及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亳州学院春笋筑梦“字正腔圆”实践团于7月10日开始在亳州市十河镇梅城小学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

团队成员在梅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影

一字一句讲好普通话。为努力改善村级小学普通话使用率低的的状况,亳州学院“字正腔圆”实践团成员依托师范生专业优势,自主汇编教材《春笋小书》,为学生们开展口部操、绕口令、经典诗词朗诵、合唱、等素质教育课程营造讲好普通话氛围。学习之后还通过语音训练、课堂辩论赛、我是小小朗读者、绕口令趣味比赛、纠正当地方言发音、音乐律动和书法等方式寓教于乐,开展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提升少年儿童普通话水平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笔一划写好方块字。“字正腔圆”团队成员依托团队自主汇编的教材《春笋小字》开设书法课程,根据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具体教学,书法老师一笔一画地教授楷书的书写方法,来帮助孩子们感受手部的书写动作,在书写的过程中讲授汉字的由来以及规范字的书写和使用,提高孩子们对汉字背后的文化认知,点燃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之火。

同学们举起团队汇编教材《春笋小字》《春笋小书》

千言万语绘出中华情。志愿者们还开设了“绘趣时光”美育课,课上带领学生欣赏经典诗词、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党史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绘出各种主题的手抄报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展示“推广普通话” 手抄报

家校共育营造好氛围。团队成员通过家访,为学生和家长推广普通话知识,鼓励学生和家长在家中使用普通话,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团队成员还针对梅城村的方言特点,梳理出了易错字、词、读音,通过家访发放偏旁部首卡片,让村民利用卡片组成不同的汉字,读出字词的标准读音,纠正当村民普通话发音问题。7月16日,实践团前往梅城村村委会开展普通话宣讲活动,向村民宣传学习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意义。通过家校共育推广普通活动的开展,为乡村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氛围。

乡村调研了解真民情。梅城地处皖北农村地区,村民口音较重,实践团成员走进乡村,深入群众,对梅城村百余名群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其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调研过程中发现到,梅城村村民大多都是使用方言,仅在外地工作和到许多公共场所办理事物时使用普通话。通过普通话实践调研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当地村民的普通话认同感,提高了普通话在民众心中的位置。

同学们在成果汇演上合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成果汇报提升活动实效。7月17日,春笋筑梦“字正腔圆”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为老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场成果汇报汇演活动。校园内展示了同学们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工、绘画和书法作品。朗诵《我们爱你啊,中国》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展现了少先队员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儿童剧《歌唱二小放牛郎》,同学们通过人物间的交流,在情景中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之情。通过本次成果汇报活动,更好地展现了本次“推普专项活动”的实际效果。

(责任编辑:赵菲菲)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