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道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深秋的一个晚上,道德中宫凉风习习。向右,巍巍的亳州城门楼里,嘛糊与煎饼的香味盘旋在北门大街;向左,喧嚣的新华路上,车辆与霓虹灯的亮光像往常一样躁动和匆忙。正对着问礼巷,那扇素日掩着的朱红色大门敞开着,门外,是闹市;门内,是深山。

这是2016年10月19日,“道乡说道”的第一场文化论坛在这里开讲。许多人怀着好奇、探望或是虔诚、景仰的心理,放下柴米油盐 ,推掉酒局饭场,穿过车水马龙,在华灯初上之时走进道德中宫古朴而静雅的院落,就像走近一座藏锦蕴绣的文化山峰。闭门,人在门外,山在里面,似乎很远;开门,迈进门槛,山在眼前,拾足可攀。

用山来比喻,其实很是庸常,但道德中宫代表的文化高度和地标意义,的确是一座屹立在历史时空的文化山峰。一代先哲老子曾在此处讲学,万世师表孔子曾在这里问礼,发源于涡河流域以道家思想为重要构成的亳文化在这一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山是高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山是深山,深山幽谷,明月清泉;这山是书山,书山有路,读者自来。

亳州人有幸生活在这座文化高峰的山脚之下。但是,就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样,久居山中,有的因渐渐习惯而熟视无睹,有的因目力有限,“太山之高,背而弗见”,致使道德中宫有时成了“文化冷宫”,在高歌猛进的时代大潮中一度显得有些孤单和落寞。

山毕竟是山,尘埃遮不住,鸟喧谷更幽。其壮观和高远总能吸引许多爱山者、乐山者,他们或独自或结伴,或专程或偶入,登山、拜山、转山、游山、探山,这里充溢着的文化氛围,如同山水清冽、山风徐来、山石奇伟、山花漫烂等山色山韵,总能让来访者有所发现而身心陶醉、留连忘返。

“道乡说道”论坛就是这些爱山者、乐山者组织的“登山派对”,是他们的大本营和俱乐部。“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每一场论坛的举行,又都可以看做是一次对这座文化之山的致敬,一次具有仪式感的集体膜拜,一次深山天然氧吧里的深呼吸——这氧吧是本土文化的氧吧,这呼吸是精神交流的呼吸。

近几年来,亳州人对文化承扬的需求从来没有如此的迫切。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信的苏醒、文化振兴的愿望、文化强市的呼唤,变得愈发清晰和具象。而亳州文化事业发展也已经实现破蛹、蝶变和振翅,包括文化旅游、文艺创作、非遗传承、文史研究、品牌传播等方面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起跑和跨越。古城亳州的文化江湖上,风云际会,风生水起。各路豪杰英侠、贤达名士和亳州文化的信徒们渐次出场,琴心剑胆者,侠骨柔肠者,清灯黄卷者,行走天涯者,都怀着满腔豪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为亳州文化鼓与呼,形成一股让人侧目的亳州军团和亳州力量。这其中自然包括“道乡说道”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杨勇。

“杨勇?哪个杨勇?”随便问一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周围一两个名叫“杨勇”的人。正因为如此,许多年前,在文字圈里谈起此杨勇者,常常要附加一句其笔名是“雅不知”、取自其诗“竹舍清如许,闲人雅不知”的解释,并进一步列举出他在报刊上发表的诸多关于亳州文化的文章,以唤起别人对他的信息链接和身份确认。渐渐地,人们注意到,不仅是在散文界,原来在文史、楹联、诗词、书法、老庄文化等多个圈子里,杨勇的名字和身影都频频亮相和活跃,而且越来越发现,他以在文化研究和写作上的爆发力、持久力,很快在诸多重名的“杨勇”中脱颖而出,以至于作家杨小凡在一篇文章里称杨勇的表现让他“惊喜与激动”,“亳州又一文化新人横出”——这里不惜使用“横出”一词,足见杨勇文化光彩的夺目和才气的逼人。

杨勇在走进道德中宫时,一定被院内飘浮了千年的文化因子所感染。亳州是老庄故里,是道家思想的发祥地,又有藏珠于老城区的道德中宫这一难得的历史遗存。这些资源是亳州的优势和财富,如何传承、发扬和运用是当代亳州人都在思考的一个课题。湖南长沙有岳麓书院的新青年千年论坛,山东曲阜有依托孔庙的新杏坛,贵州贵阳有因阳明悟道而扬名的龙场论坛,这种文化活动与历史景点、历史名人相结合,既弘扬国学、传播文化、汇聚人才,又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振兴地方文脉的做法,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可和赞许,也让历史名人辈出的亳州人羡慕和期盼。亳州诸多文化界人士也是跃跃欲试,但多是停留在憧憬、议论和框架设计阶段,具体到如何实施、何处入手、何人牵头、谁人担当乃至物质保障等实质性问题,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想法,便很难理出个头绪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勇等人发起和组织“道乡说道”,的确是是做了许多人想做、说做却囿于各种客观条件一直没做起来的事情。

“道乡”取自亳州是老庄故里、道源圣地之意,其中“乡”字朴实、低调,但却代表着家乡,也代表着初心;“说道”一方面是指传扬艺术之道、文化之道乃至人生之道,另一方面在亳州方言里有聊天、交谈并说个究竟的意思,四个字将亳州元素与论坛的主旨进行了融合与定位,在亳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下,在开坛当年恰逢亳州文化旅游年紧锣密鼓启动之际,将论坛地点放在了道德中宫,可谓占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所以一经出现,就让人眼睛一亮,不禁心向往之。每逢开坛傍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院内的讲经台前,或明月当空,或一天星斗,遇冬季或雨雪天气便移师西厢房,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让我们尊敬的面孔在这里出现,他们放下架子,放下事务,与观众分享文化心得,如驭春风,满院芬芳。从此,在这样一个幽雅的环境中,听一场雅俗共赏的讲座,成为一些亳州人精神生活中颇为雅致的事情。

一路走来,“道乡说道”论坛走过了近五十期。如果总结其特点的话,我想套用政务公文语言的常用模式,将其归纳为“五性”,或许更为概括和明了一些:

一是论坛的象征性,它体现了亳州文化界人士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自发传承和自我加圧,是文化亳军凝聚力量、新老互励、图谋振兴而奋起举旗亮剑的像征;二是选题的代表性,囊括文化、文艺、文史等各方面重点课题,在主讲嘉宾、门类领域、审美层次、时代诉求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三是活动的公益性,整个论坛没有讲课费,文化大咖都是友情出讲,拒绝商业赞助,主持人及组织者多是一批对亳文化充满情怀、充满崇敬、不计得失的热血青年。四是格调的专业性,每一期选题的确定,标题的制作,微信海报的设计,篇篇隽永的预告前言,主讲嘉宾的锦心绣口,以及精彩的主持(虽然是非专业主持人),都体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精神。五是影响的深远性,无需阐述,权且引用一位网友在公众微信号下的留言:“道乡说道——将成为亳州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今后若再编《亳州志》,这个免不了是要载入的。”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我不评说,若干年后且让后人看吧!

突然想起,论坛开讲以来,杨勇好象很少有时间找我“约酒”了。即便有,也是他约请某位文化大咖,想邀其到论坛讲座,让我做陪。席间他们神聊关于论坛内容的事,我晾在一旁,尴坐。但我知道他对论坛的痴迷和付出的辛苦,也就呵呵了。

自从“道乡说道”开坛,道德中宫肃穆的夜色中就凭添了几多蓬勃、欢欣与婉曼。遇有明月当空,银光洒进院落,论坛的讲者和听者都蓦然间身心融化了,恍若时光倒流,纯净而放松。在不久前亳州市城区“新十景”评选活动中,“中宫明月”最终入选。应该说,中宫与明月的意象组合,堪称一道经典的文化风景,视觉画面的动与静、虚与实,亦梦亦幻,亦鼓亦瑟。道德中宫是千百年来的中宫,静坐在那儿,一砖一瓦见证着历史时光。而这明月,是老子讲经、孔子问礼的明月,是建安风骨、横槊赋诗的明月,是“道乡说道”等诸多文化行吟者的明月。这其实更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寄托和隐喻,希望厚重的亳州文化就像一轮明月,永远悬挂于人们精神的天空。

作者:刘恒新

编发: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