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有来过亳州,也可能还不知道亳州,但道教鼻祖老子、一代圣哲庄子、三国枭雄曹操,还有神医华佗、巾帼英雄花木兰、悯农诗人李绅……你一定听说过。没错儿,他们都是从这片古老大地走出来的骄子。
亳州是古老的。从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从花戏楼精湛的雕刻,从天静宫宏深的殿宇,从华祖庵沧桑的砖瓦,从江宁会馆扶疏的枝叶,从曹操运兵道奥妙的布局,都能找到答案。早在炎黄时代,帝喾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
亳州也是年轻的。直到2000年,地级亳州市才正式成立,是安徽省建市最晚的一个地级市。时至今日,二十岁出头的亳州风华正茂,他的脚步浑厚有力,他的身上洋溢着青春,他的眼里泛着光芒,满是希望。
也大约是在这个年龄,我的岳父从亳州到了我的家乡淮北,进了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那个年代的煤矿很是辉煌,有自己开办的学校、医院、宾馆、澡堂,还给职工分配住房,他们称之为“工人村”。岳父是幸运的,在煤矿成家立业,养育了两儿一女,还把老家的侄子们陆续引荐到煤矿工作,一生拼搏,人生圆满。
对于老家亳州,岳父一直心心念念,尤其是晚年行动不便,思乡更切。他虽不善言辞,但从他无意间流露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得到。子女工作都忙,他很少要求回亳州,生怕误了子女的工作。他更愿意把最美的故乡深藏于心底。可对于童年往事,他很少提及,或许那段挨饿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
工人村的条件与农村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妻子是工人村的大家闺秀,我是农村长大的穷小子,经人介绍后,我们走到了一起,先后有了一双儿女,定居在了省城合肥。妻子顾家、贤惠,总能把小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亳州女人的优秀品质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家乡淮北和亳州也颇有渊源。亳州是三县一区,淮北是三区一县,这两座城市,都是盛产美酒的地方。淮北的口子窖和亳州的古井贡,在白酒界有口皆碑。曾经一个同事,在亳州工作时,经常为古井贡代言。后来调动到淮北,又开始为口子窖吆喝。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可谓费心费力。这一“反差”,一时被传为美谈。
小时候,皖北平原的大街上晒满了酒糟,我们就是这样闻着酒糟味长大的,淡淡的酒香充斥着鼻腔,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记忆。民间有个说法,“亳州的麻雀都能喝二两”,也有人把亳州换作阜阳、淮北来说,大意是说皖北人酒量都大。闻着酒香长大,却也见怪不怪。不过这也因人而异,我身边的朋友,皖北有小酒量的,皖南也有海量的。
曹操常言“故乡安可忘”。亳州也是我常去的地方,每年的药博会、芍花节、五禽戏展演、华佗祭祀大典、药市开市大典、古井贡秋季开酿大典、药都旅游踩线行……我都去过。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有一年中秋节,吃罢午饭就着急往亳州赶,要在晚饭前赶到药博会接待组报到。那一年中秋,在亳州欣赏了一次“十五的月亮”。虽是他乡,却也是半个家乡。
在中国的地名中,含“州”的城市比比皆是,安徽就有好几个,比如宿州、滁州、池州,周边还有徐州、德州、郑州……而含“亳”的,仅有亳州一例。“亳”代表的就是亳州市,此外再别无他用。
“亳”读bó,与“毫”并不是同音字,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两者仅有一笔之差,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亳字拆分,由高字头和宅字底组成,所以亳州又称“高宅之地”。
地名是最珍贵的一抹乡音。这里是亳州!殷实的“家底”、青春的活力,古今的交融、历史的使命……在这里,所有的奇迹都会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