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皂荚树见证古寺沧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殿,成为涡阳县义门镇义门清真寺历史存在的最好佐证,历经800年风雨,古寺已几经翻修重建,寺内那棵皂荚树依然枝繁叶茂,虔诚地守护着这方土地。

义门清真寺内的古皂荚树依然枝繁叶茂。

皂荚树根蔓延整个寺院

义门清真寺坐西朝东,前有大门两重:前大门两间,砖瓦结构,上覆灰色小瓦,龙纹脊饰。二道大门为楼房式两间两层。踏入寺门,一座庄严高大的正殿便映入眼帘。

大殿北侧便是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大树郁郁葱葱,枝叶从高处垂下,伸手可触。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飘忽明灭,疏密斑驳。抬头仰望着百年古树的树干,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古树有石栏围着,石栏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安徽省重点保护树木”“树龄800年”,碑文落款日期为2020年9月。

义门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提峰说,这棵树高约25米,树根已经外扩很远,“这整个院子的地下估计都是树根了!”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前几年寺里在院墙附近修建房屋,挖地槽时竟挖到了古树的树根。

元代建寺时栽下这棵树

关于古树的历史,马提峰说,这棵皂荚树是当初建寺时栽下的。在马提峰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大殿门旁立着一块“回族史文”石碑,上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义门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记录下的清真寺历史。

据史料记载,自元朝初年,回民以元朝臣民从中亚境内流入中原,便住居落户,主居于山东“老鸹巷”,分居迁入义门集镇靠商为业。回民购宅建立清真寺,其中建有院前门一间、二门一间、大殿六间、古井一口。历经元明清三朝,义门清真寺在道光三年曾遭天灾,寺院被洪水冲塌淹没。复原后,光绪二十七年,又遭战灾,涡阳刘朝栋起义攻打义门,大殿被战火焚烧。民国十七年,在原址利用原有材料,按原有样式重盖三间大殿,为回族同胞礼拜专用屋。

“据代代相传,寺内的这座大殿,大门旁的那口水井,还有这棵皂荚树,都是元代同一个时期的。”马提峰说。

马提峰说,按照穆斯林的习俗,在做礼拜前需要净身,以示虔诚。皂荚是天然的洗涤剂,所以在过去,只要是清真寺,寺内往往都栽有皂荚树,“过去的老人们将这树上的皂荚采摘后捣碎、泡水,用来净身。”

每到三四月份,皂荚树会开满黄色的花,香飘寺院,成群的蜜蜂在花丛间飞舞。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棵皂荚树上,曾结过一个像扁担一样长的皂荚。现在树上的皂荚越来越少了,偶尔会掉下一两个,大家都舍不得用,保存起来留给亡人净身用。

百年古井承载神秘记忆

义门清真寺院是开放的,附近村民可以自由进出院子,大家都自觉保护着这棵皂荚树。

与皂荚树同岁的那口古井,也承载了一些神秘的记忆。马提峰说,古井是用元代青砖砌垒,青石盘顶,井口直径约0.8米,井深约18米,以前,附近村民都在这里取水,由于长期取水,井口周围被绳子磨出了很多半尺深的凹槽,后来为保护古井,就将它封闭了起来。

“前几天打开过一次,井里还有水呢!井口绳子磨出的凹槽也非常清晰。”马提峰说,过去穆斯林净身都是从这口井里取水。

相传,这口井与涡河的水是相通的,有人说曾有个商人向井中放了一只鸭子,却在涡河里发现了它。还有人说,有村民在井里提水时,提出过一只鸭子,后来找到了鸭子的主人,说是在涡河里丢的。

“有老人说,古井和涡河相通是真的。从现在井中的水位与涡河的水位来看,也许这真的不是传说。”马提峰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