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节期间,种粮大户聂红伟异常忙碌。
从国庆假期第一天开始,他和家人兵分四路“督战”抢收。受天气影响,抢收回来的高粱水分大,他又开动烘干机组,连夜进行烘干作业。红红的高粱沿着传输带,从烘干机组源源不断地进入粮仓,不久将装满整个粮仓。
10月1日晚上9点多,劳累了一天的聂红伟看着一车车高粱即将装满粮仓,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查看高粱水分。
国庆假期抢收忙
10月1日晚上7点多,在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4台100马力的联合收割机轰轰作响。聂红伟跟着收割机来回跑动,察看高粱收割情况,不时向收割机司机打手势、发出“指令”,指挥收割机作业。
今年午收结束后,聂红伟按照与古井酒厂签订的订单协议,与合作农户一起种植了两万亩高粱,其中自己种了3200亩。一般来说,高粱要长到10月10日左右才算进入最佳收获期,但考虑到近期天气多雨,他“被迫”把收割时间提前了。
聂红伟说,根据气象部门预报,10月1日晚上有雨,而且往后几天都有雨,高粱最怕雨水,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可能就会变质发霉,达不到订单收购要求的品质。
聂红伟种植的高粱分散在谯城区大杨、十河、立德、古井四个乡镇,为了及时抢收,他向谯城区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寻求帮助,加上自有的机械,共组织了19台联合收割机,从国庆假期第一天就开始抢收作业,采取“人歇机不歇”的作业模式,已连续奋战了两三天。
站在田间地头,聂红伟望着来回穿梭的收割机,表情有些凝重,当时天空已开始下起了小雨。“我和家人分别负责一个乡镇,现场进行‘督战’,协调解决抢收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收割进度快速推进。”聂红伟说。
聂红伟告诉记者,四个乡镇的高粱抢收已经接近尾声,仅剩十河镇梅城村的760亩,原计划当天全部完成,这让他紧张的心终于能稍稍放松一下。
“慢点,注意安全。”聂红伟指挥一辆运粮车,帮助其安全地停在乡间小道上,接着指挥旁边的收割机停到合适的位置,将高粱倒进运粮车里。田野里四下漆黑一片,他尽量让自己站到灯光下,既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又能方便司机看到自己的手势。
聂红伟今年种植的高粱品种是“吉杂127”,籽粒大、产量高,预计亩产能超过500公斤,订单合同价格是每公斤3元钱,预计亩均收入1500元以上。聂红伟告诉记者,得益于充足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他的高粱抢收才能如此顺利,这也是他发展订单农业的底气所在。
晚上9点多,雨越下越大,聂红伟不得不停止抢收。他感慨地说,从事农业种植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度过一次安稳的国庆假期,被农活牢牢地拴着,只有对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愿意牺牲这么多。
机械设备将“扩军”
晚上10点多,聂红伟风尘仆仆地回到位于谯城区大杨镇的合作社,来不及休息便投入到高粱烘干作业中。
“刚收下的高粱含水量估计在30%以上,需要烘干到13%左右才能储存。”聂红伟抓起一把刚刚从运粮车上卸下来的高粱,庆幸地说,如果在过去,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高粱霉变烂掉,现在有了烘干设备,终于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
将近晚上12点,烘干机组里的高粱水分达到了储存要求,可以卸粮了。聂红伟立即喊来两名睡眼蒙眬的小伙子,开始调试筛选机和传输带,准备往烘干机组里投粮。从卸粮到投粮,需要忙碌三四个小时。聂红伟说,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趁着空闲时间,聂红伟赶紧走进办公室,准备坐在沙发上稍事歇息。“最近几天,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熬得真让人受不了,所以只要有时间,宁愿不吃饭也要赶紧补会觉。”聂红伟说着话,几乎就要睡着了。
晚上12点多,合作社的服务大厅里仍然坐着不少前来出售高粱的合作农户。大厅外,一辆辆满载高粱的运粮车排队卸粮。“那么多人在排队卖粮,那么多高粱等着烘干,现在就算让我去睡,我也睡不安稳。什么时候颗粒归仓,我什么时候才能放心。”聂红伟说。
随着订单面积的增加,今年聂红伟投入了60万元对烘干机组进行了“扩军”,日烘干能力由之前的120吨增加到300吨。不过,按照高粱亩均产量500公斤计算,2万亩高粱预计产量达到10000吨,单靠他自己的烘干设备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为此,聂红伟与谯城区农投公司及周边合作社联系,利用他们的烘干设备烘干高粱。“我准备明年再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烘干塔,进一步提升烘干能力。”聂红伟说。
连夜抢收。
订单面积再增加
今年,他又与古井酒厂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面积达到10万亩,是去年的1.5倍。其中5万亩小麦、5万亩高粱。高粱收获后,5万亩订单小麦将进入播种期。
为确保订单顺利完成,聂红伟与大杨镇14个乡村振兴公司签订了8.5万亩的订单种植合同,将提供定品种、定面积、定价格、保质量、保收购的“三定两保”收购协议,同时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和服务,让农户种得放心、种得安心。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在大杨镇整镇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模式,无论是对农户还是对我们,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聂红伟说。
订单面积进一步增加,对机械设备和硬件设施要求更高了,到时不仅烘干能力捉襟见肘,聂红伟今年建设的10000吨库容的粮仓和3000平方米的晒粮场也将遇到瓶颈。明年,他将继续扩大合作社用地面积,再建设一座10000吨库容的粮仓。
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聂红伟今年建设了无人农场,通过在田地里布置了摄像头和遥感器,可以实时查看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还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及虫情病情监测系统,小麦机、植保机、旋耕机等都可以实现无人化、少人化作业。
订单农业碰上无人农场,未来将大有可为。“订单农业让农民种地有保障,无人农场减小了劳动强度,由此将诞生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聂红伟表示。
记者:李鹏 曾莹莹 文/图
编辑:常艳敏
审核:蒋海涛
发布: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