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烙画作品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电子大屏上滚动展出,引起不少网友关注。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亳州市级非遗火笔画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葛文科。日前,记者采访了葛文科,探寻他的烙画人生。
参加展播的代表作。
源于热爱自学成才
葛文科1949年出生于蒙城,受外祖父影响,自幼对烙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伍期间,他当过团部文书,每天与文字、印刷打交道,开始练习毛笔字,临摹水粉画。“过去没有网络,我都是把报纸上的水粉画剪下来,然后反复进行临摹。”葛文科说。
在葛文科的工作室里,至今保存着几本“书画资料搜集”,里面储存着他过去几十年从书刊杂志上剪下来的一幅幅作品照片。
1974年,葛文科转业回家,1976年被分配到蒙城县棉麻公司,与蒙城县木材加工厂仅一路之隔。当时,电影放映前都会插播一段新闻,里面常出现烙画作品。受此影响,他经常跑到木材加工厂找板材、借烙铁,尝试进行烙画创作。
进厂第二年,厂里的会计做了一张床,请葛文科帮忙在床上画一些图案进行装饰。葛文科起初不好意思,担心作品拿不出手,但在会计的鼓励下,最终决定在床头上烙上一对猫,看起来非常温顺可爱,让会计大为赞赏。
正是这幅烙画作品打响了葛文科的知名度,从此向他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当时求画是不收费的,我一个月工资大概30块钱,有时都不够买原材料的。”葛文科笑着说,但正是这些求画的人成了他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给了他信心和勇气。
参加展播的代表作。
展演作品有“真功夫”
“此次参加展演的烙画共有六幅,都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说起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电子大屏上播放的作品,葛文科兴致勃勃地说,今年上半年,在接到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邀请后,他精心挑选作品,积极向世界传播烙画艺术。
记者从葛文科的介绍中得知,展演的每一幅作品都“大有来头”:《紫气东来逢大吉》,曾荣获第十三届国际文博会铜奖;《深山里的阳光》,曾荣获第七届全国烙画艺术作品铜奖;其他的作品也在全国艺术大赛中摘金夺银,广受好评。
在葛文科看来,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受到这么高的关注,是因为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紫气东来逢大吉》作品为例,是一根粗壮有力的葡萄藤蔓,藤蔓上挂满了紫色的葡萄,一颗颗葡萄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葡萄,有段时间我天天坐在院子里观察架子上的葡萄,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对比,最终产生了灵感。”葛文科说,只有这些还不够,作品还要紧扣时代主题,如作品《深山里的阳光》,反映的是脱贫攻坚为大山里的村民带来的新生活。
葛文科亮及其作品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葛文科在创作烙画。
善于思考敢于创新
烙画最初的创作载体是木材,但并非所有的木材都适合烙画。为找到合适的木材,葛文科花了不少心思,“一开始在水曲柳上烙画,但它的木纹很乱,影响烙画效果。最后发现榉树、白桦、椴木等木材适合烙画,不仅效果好,而且经济实惠。”
尽管烙画是在木材上创作的,但葛文科发现,木材放置时间久了容易变形,无法长期保存。他便尝试改用棉布进行创作,由于棉布材质粗糙效果差,最后只能放弃。2005年,他开始探索在宣纸上创作烙画,通过“二合一”的方式增加宣纸厚度,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烙画原材。
烙画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褪色。经过一番摸索,葛文科找出了解决方案:在烙画过程中加入颜料,利用高温让颜料充分融入宣纸中。这种前无古人的做法,让他的烙画看起来既充满色泽,又可以长期收藏。
葛文科始终认为:“艺术无止境,艺术相通!”正因为如此,葛文科以谦虚诚恳的姿态经常前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寻师访友,汲取各地烙画的不同风格技法,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烙画创作烙制技能,使其烙画水平不断地提高,他的烙画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烙画大赛均获得金银铜奖项。
不过,葛文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提高烙画技艺。从大写意到小写意、再到工笔画,兼工带写,他不断创新烙法,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不断融入作品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日益成熟,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师,并成为亳州市级非遗火笔画传承人。
2022年7月,葛文科被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书画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国礼书画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陆建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