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全省率先实施“秸秆变肉”工程
今年,利辛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提出“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双30”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把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力争3至5年内实现粮食产量30亿斤、肉牛出栏30万头,加快由农业大县走向农业强县的步伐。
下好先手棋,制定“牛政策”。利辛县印发《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十条政策》等,打造肉牛产业圈。创新“牛赛道”,建立“赛牛”机制,比出压力、赛出动力、拼出潜力,助力肉牛产业强劲发展。
根据“牛十条”,利辛县将采取财政注资、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亿元,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支持新建牛场,对新建(或新扩建)规模化养殖场(户)给予奖补;支持基础母牛繁育。对原有基础母牛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对新繁的牛犊给予每头300元的补贴;支持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对新建的肉牛核心育种场给予奖励; 支持牛肉精深加工、创品牌,建设肉牛产品“中央厨房”,发展现代营销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保险补贴,促进牛产业持续发展。
同时,利辛县实施“政银担保”联动,每头牛可贷款金额提高至保险额度的90%,对贷款养殖肉牛的,其贷款利息财政给予50%补贴;支持养殖场(户)全面落实“先打后补”政策;支持秸秆饲料化生产和有机肥加工企业(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建设,对新建年有机肥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粪污处理中心)竣工验收后,一次性奖补50万元;支持肉牛养殖用地保障,预留设施农用地52块12374亩,对肉牛产业用地优先保障。
今年以来,利辛县新增肉牛养殖企业33家,其中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企业10家。同时,新引进5家亿元以上肉牛配套企业。
蒙城县: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蒙城县印发了《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到2025年,全县秸秆饲料化和肉牛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比例达25%左右,肉牛养殖规模力争达20万头,其中出栏9.2万头以上,实现肉牛全产业链50亿元产值目标。打造辐射全省和全国的“秸秆变肉”示范工程和高品质肉牛种源供应基地、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围绕发展目标,蒙城县将强化秸秆饲料化生产加工供应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引导,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全县肉牛种源生产能力,加强“蒙城黄牛”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和选育,扩大种群规模。推进肉牛规模养殖,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牧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到2023年底,全县肉牛养殖量发展到8万头以上。加快提升肉牛屠宰加工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肉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同时,蒙城县将强化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大力推进以绿色为主导的“三品一标”产品生产,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促进粪污资源无害化处理和就地转化、就近利用。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疫病防控、质量安全和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应急管理等能力水平。加强肉牛强镇强村建设,打造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肉牛强镇强村。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对肉牛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蒙城县还从加大财政支持、强化金融服务、做好用地保障、壮大人才队伍、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全方位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涡阳县:以“百千万”工程带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涡阳县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以培育上百家规模养殖场、实施千头母牛繁育基地建设、推进10万头高品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带动全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中,涡阳县坚持多元发展,做到招大引强与扶优育规“两手抓”,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本地养殖企业。实施千头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引进购买母牛700头,争取明年6月底竣工达产。加快推进10万头高品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采用“工厂化养殖+产业化养殖”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养殖增收。
涡阳县不断强化肉牛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强化金融支持,建立财政、金融、保险“三位一体”协同支持机制,设立肉牛(羊)产业发展专项基金4亿元。实施“政银担保”联动,对养殖企业贷款给予利息补贴。认真落实肉牛政策性保险,引导养殖场(户)逐步推动扩大保险覆盖面。强化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现有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支持新建标准高、配套完善、规模适度的肉牛养殖场,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做好用地保障,全县梳理100亩以上的一般农用地51宗约1.5万亩,保障肉牛产业发展需求。做好技术服务,通过邀请畜牧专家、选拔本地养殖能手和畜牧兽医组成技术服务团队,点对点进行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
同时,涡阳县积极构建养殖循环体系,支持秸秆饲料化应用,健全完善“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秸秆饲料的“中央厨房”。支持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截污建池、发酵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等路径模式。
在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同时,涡阳县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奋力走出“秸秆变肉”新路径。
谯城区:错峰发展优化“秸秆变肉”产业链
在“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中,谯城区坚持因势利导、错峰发展,不断优化“秸秆变肉”产业链。
谯城区推动项目建设齐头并进,规范提升国家级“种公牛站”,提升后,将扩增种公牛群体达80头以上。打造千头母牛“良种繁育基地”,针对性解决牛犊“来源”问题,建成后,年存栏基础母牛将达千头以上。建设万头肉牛养殖专业村“公租牛舍”,结合牛集镇蒋楼村肉牛养殖传统,在该村建设万头肉牛养殖专业村“公租牛舍”,争取打造全省万头肉牛养殖第一村。实施万头优质“肉牛养殖”项目,结合该区中药材资源优势,推出药膳牛肉特色产品,提升肉牛产品附加值。
资源要素保障方面,谯城区推动精准供给,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十条政策》,主要包括支持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引进肉牛新品种给予补助、支持基础母牛繁育、支持新建牛场等,另有肉牛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新业态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等具体支持政策。保障土地供应,整合宅基地、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用地,保障肉牛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同时,预留设施农用地5404亩,对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全面落实用地保障。
谯城区推动“后勤保障”优质高效。强化污染防治,对新建项目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疫病防控,建设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人畜共患病筛查,确保不发生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创建“科技特派员+家庭牧场+科技服务”的成果转化模式,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预计到2025年,谯城区肉牛养殖规模将达5.2万头;到2030年,全区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比例达到45%,肉牛养殖规模达17万头,实现肉牛全产业链产值35亿元以上,将打造成全省高品质牛种源供应基地、长三角优质肉牛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