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而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这样写道:“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可怜的少平,虽然没有因为自己多识得几个字便觉得高人一等,可也没有因为多一点书就离他的理想更近一点。反而,他在这种不上不下的矛盾中受尽了煎熬与苦楚。欲更进一步,却又局囿于苦难的现实中,欲再退一步,却又为不甘的心绪包裹。
少平是这样,孔乙己亦是如此。他有知识,有读书人的品节,他放不下的是读书人的尊严?还是自己为谋得一名半利而头悬梁、锥刺股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但重读孔乙己,对这些问题,我好像有了新的理解。孔乙己不只是一个人,他代表着我们现代社会中无数为梦想拼搏奋斗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孔乙己有着某些程度的契合。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他笔下的某一个知识分子来展现现如今大多数读书人的现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唯一身穿长衫的人。”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长大的我,日渐和语文课本上的人物在人生的某个特定时段产生共鸣了。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孔乙己,读过点书,却又混得不如意,干别的吧,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身段,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小时候觉得范进中举多么夸张,现在想想,自己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天热长痱子、天冷长冻疮也是天天上学堂,何曾无故耽搁。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可最后依然免不了被现实的滔天巨浪吞噬。
可是读书终归是没有错的,读书让我们明事理、较通达、不固陋、辨是非、正三观,就是让人们从世俗的成见中解脱出来,活得快乐、知足、上进。
少平读到了双水村以外的世界,但他走向了前途亦光明的另外一个世界;孔乙己读到了社会的残酷,但却秉持自己的气节。
少平读书,是因为他有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如蝼蚁,却立鸿鹄之志。少平虽然最后没有成为一名老师,但是我始终坚信,以他吃苦耐劳的定力和坚持,在大牙湾煤矿那一方天地中也会有一番成就。孔乙己读书,虽事与愿违,任他人讥笑嘲讽,但我愿意相信,清风拂山岗,他心灵深处必定有一汪为自己而流的清泉。我们读书,装载年少的梦,亦挑起未来的远方,还有追寻内心的从容不迫。
是的,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周围人的眼光!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这一切——只为我自己。我学唐诗宋词,是为了寻找和古人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我学外国名著,是为了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我学如此多的知识,只是为了充盈我自己,为了让我在这世间感受到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温情。最后:附上古人杨慎在《临江仙》的两句诗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管现实的世界有多少狂风暴雨,我们都要记得迎风生长,生出属于自己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