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旱改水” 收获“稻花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展沟镇苏桥村水稻收割现场。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在利辛县展沟镇苏桥村,十余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金灿灿的稻田地里,抢收万亩“旱改水”项目区成熟的水稻。

“在农户田里作业每台机器一天只能收30多亩,而在展沟镇大块田里作业,一天能收70亩左右。”凤台县蒋玉忠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飞说,他们的收割机是经过特殊改装的,可以进行倒伏作业,减少粮食抛撒,尽量让水稻颗粒归仓。

近年来,利辛县紧紧围绕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实施“旱改水”耕地提质增效工程,向现有耕地要效益,同时,结合“旱改水”项目实施,大力推进“一块田”改革,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结出丰硕果实。

展沟镇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来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由于土地高低不平,田块零星分布,多为“巴掌田”。今年,投资1.35亿元的万亩“旱改水”项目落户展沟镇,通过土地平整、小田并大田、修建灌溉与排水设施等改造提升,将地势高低不平和产出效益低的旱地改造为“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提高了耕地数量和种植收益,提升了耕地质量、粮食产量和土地产出效率。

“旱改水”项目变“巴掌田”为“一块田”,全部打包流转给了种粮大户种植。“我们把‘旱改水’项目区的土地承包下来,通过科学田管,现场测产亩产在700到800公斤左右。”种植大户张军说,他们统一选种、统一配比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全程实现机械化,工厂化流水线作业,农业生产更高效。

“从良种选育、工厂化育秧到机械插秧,从中后期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种、管、收,成本降低了,时间压缩了,省时省力又高效。”张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步估算,今年“旱改水”项目区的水稻每亩能增产约300斤,预计仅一季水稻,“旱改水”万亩项目区就能增收几百万元。

利辛县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扩大规模种植和经营优势,并开展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田间管理等工作,派出35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和田间管理,为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制定田管方案,因地因苗加强分类指导,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牢牢端稳粮食饭碗。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