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亳州老城区半截楼街的榴花馆,很多人对这座消失不到20年的清末四合院,依然有很深的印象。今年91岁的刘树民老人,是阜阳市的一位离休干部,作为房子曾经的主人,他对少年时的榴花馆生活记忆犹新,从老人的回忆里,我们得以一窥这座精美建筑早期的样貌,以及这座房子所见证的亳州历史变迁。
别梦依稀思故园
“榴花园是我们刘家的祖业……”刘树民老人习惯于叫这座房子为“榴花园”,他说这是他们家人对房子的称呼,大家熟知的“榴花馆”是其他人改的称呼。“整个布局最早是三进的院子。最后一进院子,是三间主房,以及各三间的东西厢房,主房和厢房的走廊是互通的。堂屋大门朝南,有一个过厅,往前又有一进院子,左边是客厅,右边是我们家的槽坊仓库,再前面一进院子是下人住的,进门有个高门楼,门楼下面是影壁墙。”
据刘树民介绍,在其幼年时期,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榴花园,“1930年孙殿英第三次祸亳时,把前两个院子炸平了。”说起当年事,老人依然意难平。
“榴花园主屋有九个檩子,进深比一般的房子要深,有立木和梁架撑顶,就是俗语说的‘扶梁扶柱,墙倒屋不塌’。屋内顶棚为青色,方砖铺顶,上面铺一层泥,铺一层向上凸的仰瓦,然后再铺向下凹的盖瓦,这叫合瓦或者叫拢瓦,优于普通的平瓦。外面还有走廊和黑漆明柱,走廊的两头有券门,东西厢房的前檐和堂屋的山墙平齐。无屋脊上还有兽头样的装饰。”说起屋内的摆设,刘树民也是记忆犹新:“堂屋中间是条几,上面悬挂一幅中堂,条几上摆着祖先的神位,当时叫主盒,平时盖着,白芯的牌位上黑笔书写着祖先的名字,前面放着八仙桌,左边靠墙放个茶几,两边是寝室。地面是灰色的方砖墁地。”
对于这座房子为何如此豪华气派,刘树民推测,当时可能是按照清朝对官员建房的规制要求建造的。刘树民表示,据长辈讲,他的曾祖父当时是清朝的一位官员,大概是一位未到任的两广总督,带着一两百人从开封走水路回湖南老家,路过亳县,不知什么原因,就留在这里安家并建了这座宅院。刘树民表示,他小时候亲眼见到,家里的酒杯盘子等瓷器都是方形的,颜色是宫廷用的金黄色。还有一个帅字旗,后来从城里搬到乡下,乡里房子没有隔墙,还用这面旗子做布挡。
“四合院的四个角有四棵石榴树,夏天,火红的石榴花挂满枝头,每到秋天,结的石榴又大又甜。这也许是榴花园得名的原因吧。”刘树民说。
刘树民介绍,在榴花园的东侧,是他们家的酒厂,酒厂当时叫义勇泉槽坊,南北有7间房子、东西有10间房子的长度,比榴花园要大。老人拿出一张他凭记忆手绘的示意图,示意图上,和榴花园相连的,是槽坊的后院,也就是生产车间,有发酵池和蒸馏锅。前院是店堂和柜房等设施。槽坊的大门临着一条南北走向的“神路巷”,查阅史料可知,神路巷就是现在的新华路。“槽坊大门正中间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牌匾,上书‘义勇泉’三个大字,左下角还有印章造型的‘刘记’二字。”老人表示,槽坊是其祖父经营的。即使后来家庭败落,卖掉了榴花园,其父亲也没卖槽坊,为的就是以后能东山再起。
房屋主人多变迁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日军侵占亳县。为躲避战乱,很多人离开亳县到其他地方生活,刘树民一家也从城里搬到乡下,“那时叫‘跑反’,我当时只有六七岁,离开优越的榴花园搬到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槽坊停止经营,一大家子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开始衰败,“大概是1942年,我10岁左右的样子,大姐要出嫁,为了准备嫁妆,父亲就把房子卖给了一个姓陈的伪军长。”刘树民表示,虽然家庭衰败了, 但还强撑着大家庭的脸面,姐姐陪嫁仍然按照当时一个叫“小十三”的高标准去准备,而此时已是农历十月份,他都还没穿上棉裤,看着家里生活日益窘迫,父亲就忍痛卖掉了这份祖业。
刘树民介绍,这个“陈军长”在之前被炸掉的前两进院子的位置上,靠西边盖了五间面向东的大客厅,门口有士兵站岗,陈军长日常进出坐一辆“小卧车”。
这段历史,在我市一位叫李春信的离休干部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今年91岁的李春信老人表示,他小时候曾在城里上过两年学,有一次放学路过半截楼街,被一位伪张师长的儿子拦住殴打,“慌乱中,我跑到了陈军长家的院子里,他们家正在石榴树边摆宴席,参加宴席的女宾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金首饰,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这个误闯进豪宅的穷小子,很快就被挎着“盒子枪”的卫兵揪了出来。由于年龄小,李春信对所谓的“陈军长”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叫陈扶民。查阅史料可知,陈扶民是江苏铜山县人,曾任汪伪政府第八军军长。抗战胜利后,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47年底,终被我解放军所俘并处决。
抗战后期,刘树民又回到了城里生活上学,但榴花园已经成了别人的家。他先在老祖殿里上私塾,抗战胜利之后,又去了政府办的学校,之后又到蒋家办的昌明私立学校和夏侯小学求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亳州已经解放了,经历童年少年的波折坎坷,刘树民终于长大成人,他奔赴商丘,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此迎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高宅大院成云烟
一方园子和一条窄窄的半截楼巷子,成为历史变迁的缩影。
刘树民记得,家对面住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安徽省长高世读。刘树民表示,高省长是有恩于他、有恩于亳州人的。史料记载,孙殿英祸亳时,高世读的职务是安徽国民军司令、第四师师长、皖北护军使,受安徽督军陈调元的军令,率第四旅由寿县出发驰援亳州,他及时杀伐决断,诛杀了做孙殿英内应的守城旅长华毓庵等人,击走孙殿英,及时安抚了乡亲。
“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高世读不愿继续为官,下野后,客居北京、天津一段时间,就返回家乡亳州居住。汉奸们仰其声望,请他到汪伪政府做大官,他不愿,举家避往乡下,并为抗日做了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高世读主动上交土地文书,领家属回故土十八里高瓦房村务农,善终于1954年,享年81岁。
“解放战争末期,解放军骑兵团住进了我们家的槽坊,战士们日常喂马就在槽坊的蒸馏棚里。”说起骑兵团驻扎进自家的槽坊,刘树民充满自豪。据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纵骑兵二十五团,的确在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亳州一带剿匪。一位骑兵团后人提供了一些该团在亳州时的老照片,照片里,解放军在有着石榴树和旧式建筑的院子里合影留念,至于这些照片是不是在榴花园拍摄,其表示并不清楚。
1956年,退伍后的刘树民再次回到半截楼,此时的榴花园成了亳县县委监察室,槽坊是青年团和体委办公的地方,整个路北大都是县委等单位的办公用房,他所在的县政协,就在榴花园的西侧,而对面的高家,成了县政府的办公用房。
1965年,刘树民被调离亳州,去了阜阳地区工作,他再次告别榴花园。此后,偶尔回到家乡,看到榴花园已改造成为榴花馆和亳州宾馆,槽坊改造成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景观院子,不免又是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
时至今日,榴花馆和义勇泉槽坊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知情人表示,院子里的石榴树,在房子拆除前被移植到其他地方栽种,现主人却并不愿意示人。刘树民也从一个孩童,变成一位耄耋老人。在刘树民居住的异乡小院里,长着两棵三十年前栽种的石榴树,长势茂盛,生机勃勃,结满了火红的石榴,仿佛摇曳着当年故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