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身“营养餐”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在利辛县孙庙乡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打捆并堆放好的玉米秸秆。

与往年秋收不同的是,今年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不再是广大农户的难题,而是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今年,利辛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秸秆饲料化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因地制宜推进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使其“秸”尽其用,既能解决农户的难题,又能为肉牛提供“营养餐”,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李法辉是孙庙乡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经营的养殖场有120多头西门塔尔黄牛,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饲料。在他看来,玉米秸秆鲜嫩汁多、气味芳香、质地柔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是养牛的优质饲料。

李法辉主要从孙庙乡聚昇瑞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秸秆。该合作社有300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棚,棚内堆积着大量的小麦、玉米秸秆,一台大型揉丝打包一体机正在作业。

成堆的秸秆整齐摆放着,几名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对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加工,不一会儿长长的秸秆就被打成丝丝缕缕的碎屑,成为肉牛等牲畜爱吃的饲料。过去的“包袱”变成了如今村民的“财富”。

该合作社负责人侯明会介绍,他今年负责5个村约2.5万亩小麦的秸秆收储,收了约4000吨秸秆,“秸秆放在田里不仅污染环境,还耽误农作物种植,我们收储起来,揉丝后卖给养殖户作饲料,既给秸秆找到了出路,又方便了养殖户,合作社也获得了收益,一举三得。”

孙庙乡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提高青贮及干草收、储、供能力,该乡将紧紧围绕“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肉牛养殖优势,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计划新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扩建青(黄)贮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