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让重症患者从“活下来”到“活得好”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感谢重症监护室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和康复护理,真的没想到我能康复得这么好。”11月16日上午,患者邢广海将一面写有“济世救人 妙手回春”的锦旗送到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手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邢广海及家人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送锦旗表示感谢。

两次重度脑出血,他重新站了起来

“他前几年曾经因为脑出血在医院抢救过,出院后状态维持得还不错。没想到一个多月前他不小心摔倒了,恰巧摔到了后脑勺,导致再次脑出血。”邢广海的家人介绍, 当时送到医院时,他已经浑身抽搐,没有了意识,情况十分危险。

送到医院重症监护室后,医护团队立刻集结对邢广海展开紧急救治,确保其生命体征平稳。经过近一周的治疗后,邢广海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然而,对于一名两次重度脑出血的患者来说,愈后的生命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很可能终身瘫痪在床。于是,在保证其生命体征的同时,医护团队将如何提高邢广海的生命质量纳入治疗方案。

“我今年刚到外地进修了重症康复护理知识,就想着能否在正常治疗的同时,给他加入重症康复护理的治疗。”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周鹏飞介绍,科室为邢广海在呼吸、运动、营养等不同方面制定了每日康复计划,比如通过体位管理,高侧卧位通气、气道廓清技术等改善他的心肺功能,通过下肢静脉按摩器、弹力袜以及抬高双下肢等减少深静脉血栓,联合康复治疗中心开展早期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呼吸及运动功能恢复。

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呵护,邢广海不仅脑出血的症状得以治愈,后期并发症也大大减少。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又经过近半个月的康复理疗,他已经可以独自站立,并能扶着轮椅慢慢行走了。

周鹏飞为重症监护室病人开展重症康复。

重症康复护理提升生命质量

作为两次重度脑出血进入重症监护室抢救的患者,不仅生命得到救治,出院后还能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这给了和邢广海类似情况的患者以很大的信心。

在重症监护室里,记者看到不少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也加入了重症康复护理。

“来,阿姨,跟着咱们的节奏抬手,把嘴巴鼓成小球,然后平稳呼吸,尽量用腹部发力。”在病区里,68岁的患者刘女士正在跟随着指令开展康复治疗。不久前,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刘女士因病区急性发作,血氧降低,呼吸困难,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需要靠呼吸机24小时运转维持生命体征。

经过几天的治疗后,刘女士脱离了危险,意识恢复清醒,但自主呼吸仍然困难。科室医护人员经过会商,决定为刘女士开展治疗的同时,加入康复护理。在确认刘女士体能达标的情况下,周鹏飞开始每日为其开展腹式呼吸训练、膈肌刺激训练、胸廓扩张训练等康复项目,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记者看到,虽然康复过程中刘女士并没有配备呼吸机,但其呼吸依然很顺畅,精神状态也很好。“刘阿姨现在恢复得不错,很快就能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了。”周鹏飞自信地说。

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据介绍,随着重症医学的迅猛发展,重症患者的存活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重症患者的残存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对患者与家庭以及医疗保健系统造成的负担将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市人民医院在行业内较早重视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通过针对性治疗加重症康复护理,为提高患者的愈后生活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ICU治疗是为了让患者活下来,那么早期康复训练则是为了让患者活得更有质量,让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周鹏飞介绍,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医护人员都会尽心尽责监护,尽力提高其生命质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